special

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专题 > 专题列表

共检索到3098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理解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基于治理意愿和能力的视角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在全球粮食体系中,中国已实现从受援者到援助者的角色转换,是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核心参与者。既有研究主要聚焦中国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行为,但尚未触及治理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是影响国家行为体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两个核心变量,二者缺一不可。治理意愿越高、治理能力越强,国家越易于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治理意愿越低、治理能力越弱,国家越难以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基于“治理意愿—治理能力”的分析框架,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大致经历了低治理意愿和弱治理能力(1949—2000年)、治理意愿一般和弱治理能力(2001—2012年)和高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一般(2013年至今)等三个阶段。从中国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实践看,中国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意愿并未与治理能力完全匹配,尤其是在21世纪以来的两个阶段,治理意愿均高于治理能力,这主要是受治理能力不足的影响。因此,在治理意愿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若要更有效地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还需在治理能力增进中补足短板。

[学术文献 ] 种业振兴夯实大国粮食安全根基的逻辑与路径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是实现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以种业振兴夯实大国粮食安全根基,需要科学把握二者的内涵及内在联系,了解以种业振兴夯实大国粮食安全根基的时代要求,重视该过程中面临的现实约束。当前,我国推进种业振兴存在优质种质资源流失严重、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种业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为此,我国应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筑牢粮食安全“芯片”;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培育壮大种业企业,建设粮食安全主力军;加快种业基地建设,打造粮食安全新高地;加强种业市场监管,营造粮食安全好生态;强化种业国际合作,构建粮食安全保障网。

[学术文献 ] 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韧性“三链”协同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因素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粮食主产区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核心保障区, 探讨其粮食安全韧性时空分异与驱动因素, 对于实现农业强国目标意义深远。本文以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区, 构建粮食安全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耦合协调模型与核密度估计探究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韧性时空演变特征, 并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揭示粮食安全韧性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1)2000—2020年, 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产业链韧性指数、供应链韧性指数和价值链韧性指数分别提高了0.179、0.253和0.140。黑龙江省产业链韧性和供应链韧性年均增速最高, 分别为5.36%和7.79%, 江苏省价值链韧性增速最高, 为7.42%; 2)2000—2020年, 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韧性耦合协调度由0.370上升至0.571, 由轻度失调转为勉强协调, 山东省和江苏省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 达到中级协调; 3)研究期前期各省(自治区)间粮食安全韧性“三链”协同水平差异较大, 后期差异逐步缩小, 整体趋于均衡, 但尚未形成普遍性集中趋势; 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粮食安全韧性“三链”协同的关键影响因素, 且同时受多因素交互作用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促进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韧性提升提供决策参考。 

[学术文献 ] 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粮食安全融合发展:逻辑建构、事实格局与动态演进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目的]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粮食安全融合发展不仅符合“双碳”承诺(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CRITIC-G1-Bonferroni算子模型和2012—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融合基础、融合深度和融合绩效三个维度测算出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粮食安全融合发展总指数,在此基础上,从时空、结构及等级划分视角探析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粮食安全融合发展状况,并进一步利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和马尔克夫链探究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粮食安全融合发展的动态演进情况。[结果]研究发现:党的十八以来,中国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粮食安全融合发展水平不断向高水平收敛,兼具区域梯度效应和“优者更优”与“追赶效应”并存的格局特征;技术创新基础是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粮食安全融合发展主要堵点和难点;考察期内各省份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粮食安全融合发展等级不断提升,已完成了从低等级向高等级的转变;中国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粮食安全融合发展呈离散和极化现象逐渐加剧的动态趋势,形成以“高-高”和“低-低”聚集为主的空间格局。[结论]文章为推进中国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粮食安全高质量融合,实现“双碳”和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双赢提供了经验证据。 

[学术文献 ] 大食物观视域下“蓝色粮仓”企业的人工智能创新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仓廪实,天下安,中国在粮食问题上长期秉持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既要向陆地要粮,开垦万亩良田,也要向海洋要渔,建设“蓝色粮仓”。“蓝色粮仓”企业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以及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有着重要意义。面对育种困难、海洋资源开发失衡以及供应链效能低下等问题,人工智能的快速兴起将为“蓝色粮仓”企业在育种改良、开发生产以及打造高效供应链等方面带来创新优势。

[学术文献 ]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省域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研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粮食生产绿色转型的重要内容, 是新形势下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 采用超效率SBM-GML指数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实证检验农业社会化服务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影响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表明: 1)2003—2022年, 中国省域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和“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格局; 2)中国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均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 3)短期内, 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了本地区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并呈现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 4)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特征, 短期内, 其对东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长期来看, 仅农业基础较为扎实的粮食主产区能够持续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促进作用, 并带动周边地区提升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此, 中国应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粮食绿色生产转型的协同治理, 深化区域农业合作联动, 因地制宜优化粮食绿色生产布局, 进而有效促进粮食生态可持续发展。

热门相关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