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3068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的底层逻辑及建议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一直以来,粮食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住农业基本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主要产粮大省的地方整体发展形势却不容乐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在主产区利益补偿上迈出实质步伐”。依据外部性理论,本文分析了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开展省际横向利益补偿的理论逻辑在于粮食作为准公共产品的“三个正外部性”,并在全尽正外部性解决对策及调控手段可行性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以粮食消费为主的省份作为受益方补偿粮食生产为主的省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为2025年启动实施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本文分析提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的现实逻辑关键在于保护地方政府、种粮农民、科研人员的“三个积极性”,与中央纵向转移支付形成合力,同市场共同保障粮食的充分供给。本文对补偿口径、单位补偿标准、受偿与补偿省份,及统筹考虑主销区已做贡献、现行有关制度、纵向转移支付等横向利益补偿方案的细节开展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最后,从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关系、注重补偿方案的科学性、加强与存量制度协同提出了横向利益补偿建立与实施的整体建议。
[学术文献 ] 择善而从:粮食供给稳定的国际经验、一般规律与政策启示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粮食供给稳定是社会秩序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典型国家保障粮食稳定的经验和规律,梳理了中国当前维系粮食稳定供给面临的挑战。研究发现,依据主粮自给程度可将全球典型国家划分为外溢型、结构失衡型、自给自足型和进口依赖型;粮食供给稳定存在“掌握主动权—数量充足—价格优势—产业竞争力”四个阶段;中国当前实现了主粮自给自足,但尚未进入价格优势阶段,且面临粮食生产结构失衡想调调得难、饲料粮进口来源单一想多多不了等挑战。保障中国粮食供给稳定须尽快形成价格优势,可从加快推动粮食单产提升、继续引导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学术文献 ] 风险规避与障碍廓清: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社会力量凭借自身优势,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和威廉姆森经济治理理论构建了本文的分析框架,在考察社会力量进入农业农村趋势的基础上,剖析社会力量带来的风险和自身面临的阻碍。研究表明,我国涉农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流入农地的规模和比例稳步扩大,社会力量与农户利益分享机制多样化。但社会力量也带来了风险,宏观视角下是增大市场风险和威胁粮食安全,微观视角下是主体利益受损和农户生活保障缺乏。同时,社会力量进入农业农村也面临资源配置、政策供给、治理结构三个层面的阻碍,资源配置方面包括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政策供给方面是缺乏系统的政策支持和保险、担保等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治理结构方面主要是政府对土地流转价格的干预较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和农村土地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为此,本研究从风险规避和障碍廓清两方面提出优化建议,包括,加强对社会力量的引导和准入监管,推动社会力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完善失业预防和保障托底制度,加快健全土地、人才和融资保障机制,健全社会力量政策支持体系,构建和完善农村产权市场等纾解策略。
[学术文献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新疆粮食生产潜力情景分析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新疆粮食生产系统动力学模型,包括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和农业生产3个子系统,通过因果关系图和流图来描述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模型使用2005—2022年历史数据,并预测2023—2035年的发展趋势。通过情景模拟分析4种不同发展策略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综合发展、技术驱动和资源优化情景下,新疆粮食生产潜力有显著提升,在基准情景下,增长动力不足。本文强调了技术创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和经济发展对粮食生产潜力的重要性,并指出了维持现有反馈机制的局限性。
[学术文献 ] 农业社会化服务如何影响粮食生态效率——以黄河流域71个地级市为例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粮食与生态”双安全格局下,探究其对粮食生态效率的贡献,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2011—2020年黄河流域7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聚焦农业社会化服务对粮食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及非线性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群粮食生态效率呈明显的改善趋势;空间上,呈现非均衡交错的分布格局,效率优良及以上等级的地市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下游和中游地区,相对而言,效率中等和效率低下的区域多分布在黄河上游地区。(2)农业社会化服务对粮食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农业社会化服务既能显著提高本地区的粮食生态效率,而且能辐射带动邻近地区,这一结果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3)农业社会化服务对粮食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复杂的双重门槛效应和人均种植规模发展的适度区间,具体表现为随着人均种植规模的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对粮食生态效率的积极影响呈现非线性递减态势。
[学术文献 ] 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下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提升水稻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破解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难题、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基于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构建资本、劳动和土地的三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分析了2004—2022年中国水稻生产的要素偏向性特征及其对水稻TFP增长率的驱动机制,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了水稻TFP增长的动态演进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水稻生产技术进步呈现资本偏向、劳动偏向和土地节约的特征;2)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是水稻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要素深化水平的协同效应促进了水稻TFP增长,而要素效率水平不匹配导致了TFP增长率损失;3)从动态演进来看,我国水稻TFP区域间差异总体上呈收敛趋势,但部分地区仍表现出两极化或多极化特征。据此,建议优化技术进步方向,强化资本密集型技术研发;完善要素市场体系,提升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要素利用效率;实施区域差异化政策,加强农业配套设施建设,促进技术交流与资源共享,助力水稻生产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