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3068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国际耕地休耕实践经验分析与中国差异化休耕框架建构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该文在综述典型国家与地区休耕制度实施的逻辑脉络及其对中国经验启示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国休耕区域布局与实践成效,进而提出契合中国国情的差异化休耕框架。研究发现:1)不同国家的休耕制度在实施背景、设计目标、实施模式与实施成效上呈现出显著差异,背后反映出各国在制度设计关键维度上所采取的差异化实施逻辑,主要体现在目标取向逻辑、体制适配逻辑、补偿设计逻辑、执行约束逻辑等方面。2)国际耕地休耕经验对中国实践可提炼如下关键启示:休耕空间规划需结合耕地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诊断;休耕规模估算须立足粮食安全稳定生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要求;休耕模式选择需兼顾耕地长期生态恢复与农业生产功能的循环利用;休耕补偿标准需统筹农户耕作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效益的协调联动;休耕政策实施需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农业转型的协同推进。3)中国耕地休耕理念大致经历了周期掠夺性的“迁徙式”休耕、耕种地与撂荒地间周期计划性的“轮歇式”休耕、经验性驱动的“季节式”休耕、可持续性发展的“藏粮于地”式休耕。休耕行为由早期自发的、零星的个体行为过渡到制度性引领休耕行为。4)该文综合考虑了耕地压力指数、土壤质量、气候特点、粮食安全底线、耕地保护红线等中国特有变量,提出了耦合耕地空间布局多维权衡模型与耕地分类分级补偿的差异化休耕框架,旨在探讨在生态保护和粮食安全双重目标张力下提高休耕政策执行的区域适应性问题,以期为推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协同发展和保障国家长远粮食安全提供依据与参考,为推进耕地资源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管窥之见。
[学术文献 ]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实证检验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基于2009—2017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探究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有效促进了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转入土地农户具有直接的产权激励效应,并促进农村土地从低效率农户向高效率农户集中,从而整体提升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但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未使农户生产性贷款规模增加;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同时促进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在农地流转市场发育较为完善的村庄和粮食主产区省份中,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影响效应较为明显。
[学术文献 ] 农业种植固碳减排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研究综述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在“双碳”背景下, 农业种植作为粮食供应的基础性产业, 兼具碳源与碳汇的双重属性, 还担负着保障固碳减排与粮食安全的重任。因此, 如何在保障粮食数量与质量稳定发展的同时, 实现农业种植固碳减排与国家粮食安全的协同发展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目前, 农业种植固碳减排与粮食安全尚未纳入同一框架进行完整、系统的研究, 特别是在耦合关系、协同机制与发展路径方面研究甚少。因此, 本文在农业种植固碳减排与粮食安全的内涵、测度方法、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以及协同发展等方面,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总结。同时, 在剖析了农业种植固碳减排与粮食安全可能存在的冲突和协同的基础上发现, 农业种植通过轮作、精准施肥等技术可实现碳减排与增产的双赢, 且二者在技术创新、政策引导下存在着更强的协同性。然而, 现有研究存在明显不足。未来研究需聚焦以下4个方面: 一是构建更加合理科学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克服传统模型结果存在的波动性和不可比性; 二是运用探索性数据分析工具与Kernel核密度估计等, 分析其协同发展的时空变化及其演变特征; 三是开展不同情景下农业种植固碳减排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四是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监测网络和数据共享平台等, 最终为我国农业“双碳”目标实现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谐共进提供科学依据。
[学术文献 ] 数字技术驱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风险识别与消弭策略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粮食安全关乎各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和谐,已成为国际社会重要共识。数字革命正在重塑粮食安全的各个方面,成为实现全球粮食安全良性治理的可靠手段。然而,数字技术本身所蕴含的安全性缺乏和投资摊销不定将会在技术、环境乃至社会层面对粮食安全治理产生巨大影响,农业领域数字革命亦存在与数据所有权、不可访问性、功能锁定等有关风险缠绕和算法挑战。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数字转向必须确保数据安全、完善数据保护、提高数据质量,以保障数据提供者和数据使用者的隐私和权利。因此,发掘底层逻辑、探寻因应之策成为破解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数字风险切实可行路径。
[学术文献 ] 新质生产力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研究——基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户增收的中介效应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目的】探讨新质生产力是否以及如何促进粮食生产安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政策参考。【方法】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新质生产力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粮食生产安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且该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粮食生产安全的促进作用,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粮食安全高水平地区>低水平地区,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地区>低水平地区。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增收在新质生产力促进粮食生产安全中具有中介效应。门槛检验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对粮食生产安全的促进作用受到农地经营规模单一门槛影响,且促进作用在跨越门槛值后边际递减。【结论】强化对粮食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支持,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增收的中介传导作用。
[学术文献 ]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现代粮食流通体系发展现状与趋势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现代流通体系是国民经济运行发展的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这对于提升粮食供应链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降低经济运行成本、落实全面节约行动具有重要意义。粮食流通体系涵盖粮食收购、储备、加工与消费,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流通体系呈现四大发展趋势,一是粮食收购优质化,“优粮优价”特征更加明显、粮食收购主体更加多元、收购方式更加多样;二是粮食储备科学化,粮食储备体系持续健全、粮食储备布局日益优化;三是粮食物流现代化,粮食物流信息化程度明显提升、仓储物流设施绿色化积极培育;四是粮食产业链高级化,进入从能量提供型向营养健康型转变的关键时期。结合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新特征和新要求,构建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从优化储备布局和结构、加强流通数字技术应用、打造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积极融入双循环格局四个方面,提出推动我国粮食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