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ial

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专题 > 专题列表

共检索到3103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生产、社会、生态功能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敏感度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目的】为进一步提升河南省生产、社会、生态功能优化配置水平,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需激发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新潜能。【方法】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建立河南省生产、社会、生态功能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引入敏感度模型探究生产、社会、生态功能对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敏感度时空演变。【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生产、社会、生态功能指数整体呈现出上升态势,但表现出生产优先、生态滞后的特征;粮食生产能力与功能区等级呈正相关关系;耕地各子功能对粮食生产敏感度上表现出生产和生态敏感度增加,社会功能敏感度降低。【结论】文章提出推动耕地功能从单一生产向多功能统筹转型,优化空间功能分区布局,实现粮食生产能力与区域功能等级的协调提升,强化敏感区功能协同调控机制,提升耕地多功能系统对粮食安全目标的适应能力等政策建议。

[学术文献 ] 大食物观下甘肃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评价及影响因素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大食物观”理念深刻诠释了新时代粮食安全的内涵,即从单一粮食生产转向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构建。在大食物观视角下,基于甘肃省粮食及重要农产品“自给自足”的研究假设,以甘肃省86个县区为研究单元、以2014—2023年面板数据为依据,从供给数量安全、供给结构安全、供给生态安全3个维度,构建大食物观下甘肃省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年际变化趋势斜率(slope)分析法、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解析甘肃省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引入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甘肃省供给安全水平在2014—2019年呈波动状态,2019—2023年平稳上升,各县区供给安全指数持续向更高值区间延伸,优势区域出现的频率与集中程度不断增加。(2)甘肃省供给安全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总体提升、局部微降、西快东慢”的差异化演进特征,空间集聚上呈现“河西走廊与陇东地区热集聚、陇中及陇南部分区域冷关联”的分布格局。(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位与农村农牧渔林从业率充足是保障供给安全的重要支撑,而基层组织服务负荷过高会削弱供给安全基础。据此,提出强化区域协同、工业反哺农业、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对策建议。

[学术文献 ] 全球视角下中国保障粮食安全政策的经济与福利效应——以大豆产能提升工程为例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实施大豆产能提升工程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在此背景下,首先构建开放经济下的可计算局部均衡模型,从行业层面深入揭示补贴政策经济与福利影响的内在机理;然后利用2021年全球大豆生产、贸易与消费等数据,从短期与长期两种场景模拟分析中国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相关经济体大豆产量、价格、贸易、生产者与消费者剩余以及社会净福利的影响大小。模拟结果表明,生产者补贴政策对我国大豆具有进口替代效应与产能提升效应,而且长期效应要大于短期效应,将有效降低我国大豆的对外依赖度,提高大豆的自给率与供给安全性,但不会改变全球大豆生产与贸易的基本格局;补贴政策不仅可以增加我国大豆生产者与消费者福利,而且可以增加我国以及全球社会净福利。研究为我国粮食供给安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可能的决策依据。

[学术文献 ] 粮食储存环节减损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本文深入探讨了粮食储存环节损耗的主要原因,涵盖了入库粮品质、储粮生态环境、仓房设施及节粮减损技术。分析了水分含量、不完善粒和杂质等因素对粮食品质的具体影响,并强调了在粮食储存环节温湿度控制、仓储设施的保温隔热性、气密性及通风性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针对当前粮食储存环节所面临的挑战,本文提出了改进仓储设施建设、推广智能化与绿色储粮技术的策略,旨在降低粮食储存环节损耗,提升粮食储存品质,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

[学术文献 ] 中国黑土区粮食生产效率时空格局演化及收敛性分析——以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为例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中国黑土区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1/4。基于黑土地保护利用政策背景,测算中国黑土区粮食生产效率,并采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β绝对收敛模型和空间β绝对收敛模型等方法开展时空格局演化及收敛分析。研究发现:(1)在时间演进特征上,中国黑土区粮食生产效率提升且区域差异明显缩小;在空间演进特征上,空间正相关性显著,在地区分布上存在“高-高”集聚趋势,呈现“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特征。(2)中国黑土区粮食生产效率存在显著β绝对收敛,粮食生产效率较低的地区对粮食生产效率较高的地区具有追赶趋势,逐步向较高粮食生产效率水平发展。(3)中国黑土区粮食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空间β绝对收敛,中国黑土区地区间示范带动效应促使粮食生产效率呈现协同向好趋势。由此提出应加大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培育力度,注重因地制宜、强化分类施策、循序渐进、梯次推进,以长期视角稳步推进黑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可持续利用。

[学术文献 ] 中国粮食生产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目的】为揭示中国粮食生产脆弱性变化,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推动农业强国战略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03—2023年全国25省粮食生产数据,针对粮食生产脆弱性建立包含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三方面的评价体系,研究采用熵权法测度并分析粮食生产脆弱性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差异。【结果】全国粮食生产脆弱性整体呈下降趋势,主产区改善最显著;东部地区脆弱性最低,适应性强;中部地区稳定性提高,潜力突出;西部和东北部分地区受自然条件制约,脆弱性仍然较高,区域分化明显。【结论】我国粮食生产系统整体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存在脆弱性东低西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应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差异化治理路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修复建设,全面提升粮食系统韧性与可持续发展水平。

热门相关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