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专题 > 专题 > 详情页

国际耕地休耕实践经验分析与中国差异化休耕框架建构

关键词:
来源:
中国知网
来源地址: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bTgd32KJj6s3_JZDW9tgD_KIamW83btiHamzefh9DMlXlacnGSrdH-CARTYBhFHZOCDl1M8rxFpI9LRcl6BzxgjCBhVawWJsYfy7Gb-qzFczD4zeeCFKnD3RD3KTxjI9f3yST0rwE4JWYSnT8GT1EyvDNWLL21sGx65YxB1a6YhY32Q7KfLrbw==&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类型:
学术文献
语种:
中文
原文发布日期:
2025-07-08
摘要:
该文在综述典型国家与地区休耕制度实施的逻辑脉络及其对中国经验启示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国休耕区域布局与实践成效,进而提出契合中国国情的差异化休耕框架。研究发现:1)不同国家的休耕制度在实施背景、设计目标、实施模式与实施成效上呈现出显著差异,背后反映出各国在制度设计关键维度上所采取的差异化实施逻辑,主要体现在目标取向逻辑、体制适配逻辑、补偿设计逻辑、执行约束逻辑等方面。2)国际耕地休耕经验对中国实践可提炼如下关键启示:休耕空间规划需结合耕地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诊断;休耕规模估算须立足粮食安全稳定生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要求;休耕模式选择需兼顾耕地长期生态恢复与农业生产功能的循环利用;休耕补偿标准需统筹农户耕作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效益的协调联动;休耕政策实施需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农业转型的协同推进。3)中国耕地休耕理念大致经历了周期掠夺性的“迁徙式”休耕、耕种地与撂荒地间周期计划性的“轮歇式”休耕、经验性驱动的“季节式”休耕、可持续性发展的“藏粮于地”式休耕。休耕行为由早期自发的、零星的个体行为过渡到制度性引领休耕行为。4)该文综合考虑了耕地压力指数、土壤质量、气候特点、粮食安全底线、耕地保护红线等中国特有变量,提出了耦合耕地空间布局多维权衡模型与耕地分类分级补偿的差异化休耕框架,旨在探讨在生态保护和粮食安全双重目标张力下提高休耕政策执行的区域适应性问题,以期为推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协同发展和保障国家长远粮食安全提供依据与参考,为推进耕地资源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管窥之见。
相关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