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ial

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专题 > 专题列表

共检索到3088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大食物观视域下“蓝色粮仓”企业的人工智能创新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仓廪实,天下安,中国在粮食问题上长期秉持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既要向陆地要粮,开垦万亩良田,也要向海洋要渔,建设“蓝色粮仓”。“蓝色粮仓”企业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以及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有着重要意义。面对育种困难、海洋资源开发失衡以及供应链效能低下等问题,人工智能的快速兴起将为“蓝色粮仓”企业在育种改良、开发生产以及打造高效供应链等方面带来创新优势。

[学术文献 ]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省域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研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粮食生产绿色转型的重要内容, 是新形势下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 采用超效率SBM-GML指数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实证检验农业社会化服务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影响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表明: 1)2003—2022年, 中国省域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和“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格局; 2)中国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均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 3)短期内, 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了本地区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并呈现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 4)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特征, 短期内, 其对东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长期来看, 仅农业基础较为扎实的粮食主产区能够持续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促进作用, 并带动周边地区提升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此, 中国应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粮食绿色生产转型的协同治理, 深化区域农业合作联动, 因地制宜优化粮食绿色生产布局, 进而有效促进粮食生态可持续发展。

[学术文献 ] 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贡献度与农技创新耦合协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文章在测算2008—2022年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贡献度与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析了其粮食安全贡献度与农业技术创新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贡献度呈现先增后减的时序变化特征,省域粮食安全贡献度差异较大,其中黑龙江的贡献度位居榜首,河南紧随其后,江西与辽宁在粮食安全贡献方面相对较弱,处于较低水平。(2)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技术创新呈现先增后减并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其中黑龙江农业技术创新水平最高,山东农业技术创新水平最低。(3)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贡献度与农业技术创新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基本维持在0.28~0.65之间,呈现较为明显的非同步特征,其中黑龙江耦合协调度最高,辽宁耦合协调度最低。(4)不同驱动因子对粮食安全贡献度与农业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度的解释力不同,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是两者耦合协调的关键驱动因素。

[学术文献 ] 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业绿色生产转型路径研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气候变化正在深度重构全球农业生产体系, 推动农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国际共识。本文解析了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业绿色生产转型的基本含义(技术赋能与政策驱动推进农业生产向低碳、高效、可持续三位一体转型)、基本特征(经济-生态效益协同、绿色技术研发-推广耦合、区域差异化与“双碳”目标约束并存)和内在逻辑(以系统韧性为基础, 资源高效-生态保护-效益提升三维导向, 技术-政策-市场三重动力协同)。在梳理国内外文献基础上, 探讨了其在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结构、农作物生长周期等产生部分不利影响, 如进一步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资源利用效率低、绿色技术推广与应用不足等问题。此外,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方式调整及政策支撑体系仍存在短板。据此提出调整农业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路径, 以提升农业生产系统的韧性与适应能力, 确保粮食安全, 推动农业绿色生产转型。

[学术文献 ] 中国应对国际粮食供应链风险之法律策略展望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民以粮为本,粮食安全是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极端天气、贸易保护主义、粮食运输断阻、粮食能源化等相互交织,进一步加剧国际粮食市场的不可测性,增加国际粮食供应链风险,因而法律手段在粮食供应链保障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透视国际粮食供应链的法律保障不足,深度思考国际粮食供应链潜在的风险因素,建议中国在《粮食安全保障法》基础上完善粮食法律体系,统筹健全法律应对策略,依法强化粮食流通应急、掌握粮食供应主动权、促进国际粮食合作,抵御国际供应链引发的突发性粮食风险、持续性粮食风险、全球性粮食风险。粮安则国安,中国必须充分重视、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国际粮食供应链风险,依法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学术文献 ] 黑龙江省粳稻产业发展挑战与策略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作为我国最大粳稻主产区,黑龙江省以占全国50%的种植面积和3 200万t年产量,构成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支撑。研究基于寒地生态特征与产业实践,系统剖析其发展优势、现实挑战及转型路径:自然条件层面,黑土有机质含量超10%、年水资源量810亿立方米及昼夜温差13 ℃的气候条件,奠定优质稻米生产基础;技术政策层面,69.8%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99.32%的机械化率形成协同驱动。当前产业面临双重瓶颈:科技创新前端,智能设计育种仍处“2.0时代”,抗稻瘟病、耐低温等生物育种技术投入不足;成果转化末端,种业企业“小散弱”导致产学研协同断层,知识产权保护缺失加剧转化梗阻。研究提出三维发展策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绥粳18等优质品种,推广智能灌溉与区块链溯源技术实现单产提升5%,构建“品种-技术-品牌”体系推动五常大米等地标品牌价值达713亿元。结果表明,黑龙江粳稻产业需以智能育种突破寒地生育期短的限制,以品牌高端化应对市场竞争,未来需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品牌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与探索,助力国家粮食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热门相关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