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ial

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专题 > 专题列表

共检索到3103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粮食安全保障作用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法对小麦代表品的实证分析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产能提升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粮食收购价格政策不仅是当季粮食产量的“稳定剂”,而且是粮食产能持久增长的“助推剂”,对于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重要政策作用。本文以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为代表,选择小麦作为政策代表品种,基于粮食产能安全视角,根据2000—2023年12个小麦主产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粮食收购价格政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粮食收购价格政策通过正向影响粮食生产规模和粮食生产效率,对粮食安全产生增产保供的积极作用;限量收购政策调整对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增产效应具有积极影响但影响效能有待提升;粮食收购价格对执行省份的影响明显强于非政策执行省区。基于此,应推进粮食价格政策改革,助力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增产;完善农业配套政策体系,形成政策合力。

[学术文献 ] 中国中越边境地区耕地撂荒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目的]揭示边境地区耕地撂荒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为促进边境地区耕地有效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在识别中国中越边境地区15个县(市、区)耕地撂荒面积的基础上,测度其时空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结果](1)中国中越边境地区耕地面积由2000年的5975.45km2减少到2020年的5955.54km2。(2)中国中越边境地区耕地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平坦、水热条件较好的广西段;广西段的平均耕地面积和平均耕地占比都高于云南段。(3)2000—2020年中国中越边境地区耕地撂荒面积和撂荒率整体呈先减后增再减再增趋势;耕地撂荒空间分布特征较为显著,2000—2005年耕地撂荒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广西段,2010—2020年耕地撂荒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云南段。(4)中国中越边境地区耕地撂荒是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驱动力、区位因素作用深刻,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耕地撂荒影响均为双因子增强。[结论]中国中越边境地区耕地撂荒空间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性显著。提高农业种植的财政补贴力度,调动边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是遏制边境耕地撂荒的重要途径。 

[学术文献 ] 农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省际横向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研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目的]旨在确立省际横向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将耕地保护的空间外部性内部化,以矫正区域利益失衡,实现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激励相容,从而增强耕地保护的内生动力,夯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资源基础。[方法]基于省域耕地保护的机会成本损失和生态社会外溢价值,引入补偿系数,核算支付区和受偿区的省际横向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创新性地将耕地生态负外部性价值纳入补偿标准核算体系。[结果]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为新疆(9476.60元/hm2)~北京(1056789.21元/hm2),耕地生态社会外溢价值为内蒙古(17541.95元/hm2)~上海(262309.36元/hm2)。13个耕地赤字省域需支付补偿,支付补偿面积为广东(-7023.11×103 hm2)~西藏(-68.66×103hm2),支付补偿标准为西藏(17921.05元/hm2)~北京(1266333.76元/hm2);18个耕地盈余省域应获得补偿,接受补偿面积为宁夏(161.28×103hm2)~黑龙江(12140.03×103hm2),接受补偿标准为内蒙古(18274.45元/hm2)~江苏(173512.39元/hm2)。[结论]将耕地生态负外部性价值纳入省际横向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提升了补偿的精准性和科学性。研究可为推动建立省际横向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学术文献 ] 气候变化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研究——基于CO2施肥效应的面板数据分析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目的]气候变化通过改变粮食生产所需的水热资源等生长条件,影响粮食作物的产量,增加了粮食安全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准确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是回答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关系的前提。[方法]该文基于2001-2022年中国27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同时考虑了CO2的施肥效应,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检验,对现有研究进行了一定的补充。[结果]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效应因气候变化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一般气温升高对粮食单产有正向影响,极端气温升高对粮食单产有负向影响。CO2浓度在气温升高时对粮食单产起到调节作用。CO2浓度在一般气温升高对粮食单产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在极端气温升高时对粮食单产起到负向抑制作用。气候变化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气候变化对于胡焕庸线以东不利影响更为突出,在粮食主产区CO2浓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极端气温对粮食单产的抑制作用,小麦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结论]基于此,应重视农业选种育种工作,提高农作物适应气候能力;创新技术驱动,强化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优化作物种植布局,建立气候韧性分区响应机制,从而减缓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学术文献 ] 粮食安全背景下耕地规模化流转溢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目的]在耕地流转市场化加速推进与流转价格持续攀升的背景下,探究耕地规模化流转溢价的生成机理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为规范流转市场、抑制“非粮化”倾向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路径。[方法]基于土地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主体—客体—环境”三维分析框架。以新疆奇台县为例,运用实地调研数据与计量模型,测度流转溢价率并检验其影响因素。[结果](1)新疆奇台县耕地流转市场活跃,流转率超过50%,实际流转均价为1049元/亩,显著高于理论合理价格706.98元/亩,溢价率达48.38%,表明当前流转价格已明显偏离基本面,存在投机性溢价现象。(2)三维分析框架有效揭示了流转溢价的形成机理,其根源在于耕地资源禀赋差异引致的资源溢价、经营主体逐利动机催生的行为溢价,以及由市场供求失衡与政策干预构成的环境溢价三者的共同作用。(3)耕地流转价格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这种分异本质上是灌溉资源禀赋差异通过市场机制传导并放大的结果,反映出资源不平等对农地市场的扭曲效应。(4)单因素分析表明,风险感知对规模化流转溢价的影响最为显著;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耕地质量、灌溉条件、政策认知、工商资本进入、价格评价及风险感知均对溢价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灌溉条件与外来资本集聚的边际效应尤为突出,反映出典型干旱区农地市场的资源依赖与资本驱动特征。[结论]政府应加快构建流转价格调控机制,强化资本准入监管抑制投机行为,完善补贴政策提升种粮收益,并严格耕地用途管制以遏制“非粮化”。此举有助于协调市场化流转与粮食安全战略,为农地制度创新提供实践参考。 

[学术文献 ] 大食物观视阈下中国农产品贸易与生产耦合研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作为全球第一大农产品生产国和进口国,通过农产品进口补充国内供给已成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常态化实践。在大食物观的战略框架下,农产品进口贸易对弥补国内供需缺口,适配消费升级需求,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倒逼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肯定贸易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中国农产品贸易与生产的协调性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非必需”进口持续增长,冲击国内市场;进口节奏把握不当,影响种粮农民收益;农业政策制定受国际规则制约,国内农业支持强度低;农产品市场高度开放,但缺乏调控抓手;农业各部门协调不够,协同机制尚不健全。基于此,未来应树立大供给理念,夯实国内稳产保供能力;把握市场需求,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建立进口数量触发系统,科学调控进口规模节奏;构建贸易与生产协同决策体系,强化跨部门统筹协调能力。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热门相关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