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2983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我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历史演进、变迁逻辑与未来展望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安全治理场域中的重大政策叙事。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发现,我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经历了初创摸索期、探索调整期、改革转型期、提质增效期的历史变迁。从演变逻辑来看,宏观制度背景、思想观念与多方行动主体博弈作为结构性动力对政策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农业生产关系调整、相关法律政策出台等关键节点促成了政策创新,学习效应、协同效应和预期效应推动了政策强化。展望未来,粮食生产支持政策需要遵循绿色生态理念、强化政策系统设计、巩固相关保障机制,推动政策体系朝着绿色化、系统化、长效化发展。
[学术文献 ] 气候变化下的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再测度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测算粮食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并揭示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源泉,对于推动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省级层面粮食行业面板数据,将气候因素作为外生不可控投入要素纳入粮食TFP测算体系,使用特定测量(MS)模型对粮食TFP增长进行测度,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投入变化、气候变化和效率变化,进而细致剖析25年间我国粮食TFP增长及其构成。研究发现:(1)25年间我国粮食TFP增长了93.52%,这一增长主要源于前沿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效应,技术效率变化对粮食TFP增长则有延缓作用,气候变化对粮食TFP增长存在明显的负效应。(2)我国粮食生产效率水平不高,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但省份间粮食生产效率的地区差距在逐渐缩小。(3)气候变化对粮食TFP增长的影响有正有负,但以不利影响为主。除东北地区外,其他6个地区气候变化对粮食TFP增长的影响均为负向。气候变化在粮食TFP增长分布变化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在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上表现出差异性。
[学术文献 ] 粮改饲补贴政策的种植结构调整效应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粮改饲政策通过补贴养殖企业撬动农户调整种植结构,是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的一项新型补贴模式。本文基于县级统计数据、中国乡村振兴调查数据和粮改饲专题调查数据,评估了粮改饲政策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县级层面,粮改饲政策激励农户扩大了玉米播种面积,但在整体上没有实现跨作物的结构调整;在农户层面,粮改饲政策促使农户提高了青贮玉米的播种面积,引导农户由种植籽粒玉米转向种植青贮玉米,实现了作物内部的结构调整;在养殖大县内和养殖企业附近区域,粮改饲政策对跨作物结构调整和作物内部结构调整的影响都更为显著;相较籽粒玉米种植,农户种植青贮玉米的资金和劳动力投入较低,收益更高,但农户采用青贮玉米专用品种较少,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持续性有待加强。
[学术文献 ] RCEP国家谷物贸易网络演化及三元动力机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目的]掲示RCEP国家谷物贸易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趋势,考察驱动谷物贸易网络演化的三元动力机制,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国际谷物供应链中的风险与机遇,维护中国谷物市场稳定和粮食安全。[方法]基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构建2000—2023年RCEP国家谷物贸易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SNA)量化剖析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趋势,最后通过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探究网络演化的三元动力机制。[结果] ①RCEP国家的谷物贸易出口总额在过去24年间呈现快速波动增长趋势,中国从谷物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进口主要来源国为澳大利亚、越南、泰国和缅甸,同时向韩国、日本等国出口谷物;②区域内贸易联系加强,贸易效率提升,网络结构逐渐调整,呈现稳中有变的发展趋势;③澳大利亚、泰国、越南等国处于区域谷物贸易网络中的重要位置,中国在网络中的影响力显著提升;④核心-边缘结构和贸易社区演化反映了区域一体化的深层次影响,中国、澳大利亚的核心地位逐步巩固,RCEP国家间的谷物贸易关系愈加复杂,区域贸易界限逐渐模糊;⑤社会选择机制奠定了网络的基本结构,并推动网络动态演化,关系嵌入机制强化或抑制了贸易关系及其生成,促进贸易网络向稳定性发展,网络自组织机优化网络内部结构,三元动力协同推进网络动态平衡演化。[结论]RCEP国家之间的谷物贸易关系正在朝着复杂性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结果启示:应加强与RCEP国家的贸易合作,强化与核心谷物出口国的贸易联系,同时充分发挥中国在谷物贸易网络中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区域谷物贸易规则的制定和完善。此外,要重视三元动力机制在优化贸易网络结构,提升网络韧性和全局效能的作用。
[学术文献 ] 大食物观下中国玉米供求关系及其问题与挑战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目的]大食物观是对新时代背景下对粮食安全理念的深化与发展,不仅关注食物的数量保障,更强调营养均衡、食品安全、生态可持续性以及文化多样性。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玉米作为最重要的能量饲料粮,在保障肉蛋奶等畜产品供给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现有的文献资料与二手数据,全面评估了中国玉米供求现状、未来趋势以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结果]在居民膳食结构加速转型的背景下,玉米消费增长快于产量,供求呈现紧平衡状态;贸易逆差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波动上涨,进一步加剧了玉米供给的脆弱性。[结论]中国玉米区域供求失衡、粮食生产结构性矛盾、玉豆争地问题以及贸易风险突出。基于大食物观的粮食安全理念,优化区域生产与消费空间格局,实施差异化粮食政策;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引导多元食物产业发展;依靠科技和改革的双轮驱动来提升单产水平,增强国际市场利用能力并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以进一步保障饲料粮安全与提升畜产品供给能力。
[学术文献 ] 中国食物系统可持续性评价—基于1981-2022年历史维度分析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目的]食物系统可持续性发展与资源环境、食物安全、营养健康以及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基于历史维度对我国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对准确把握食物系统可持续性发展现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资源环境、营养健康、韧性、可负担性与可获得性、食物安全五大维度,构建包含16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采用1981—2022年时序数据对我国食物系统可持续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981—2022年我国食物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总分由22.5增长到79.3,说明食物系统可持续性逐渐提升,已达到较高发展水平;营养健康、韧性、可负担性与可获得性、食物安全四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增强,资源环境维度是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薄弱环节。[结论]需要在兼顾各维度的同时,注重对资源环境维度进行改善,以不断提升我国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