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ial

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专题 > 专题列表

共检索到3068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中国粮食生产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目的】为揭示中国粮食生产脆弱性变化,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推动农业强国战略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03—2023年全国25省粮食生产数据,针对粮食生产脆弱性建立包含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三方面的评价体系,研究采用熵权法测度并分析粮食生产脆弱性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差异。【结果】全国粮食生产脆弱性整体呈下降趋势,主产区改善最显著;东部地区脆弱性最低,适应性强;中部地区稳定性提高,潜力突出;西部和东北部分地区受自然条件制约,脆弱性仍然较高,区域分化明显。【结论】我国粮食生产系统整体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存在脆弱性东低西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应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差异化治理路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修复建设,全面提升粮食系统韧性与可持续发展水平。

[学术文献 ] 基于数据分析的农业机械化与粮食产出的关系研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基于2023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统计数据,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耕地面积、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等关键指标,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播种面积与粮食产出呈显著正相关,而耕地灌溉面积和化肥使用量的影响在统计学上不显著。研究结果从数据驱动的角度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提供了实证支持,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参考。

[学术文献 ] 中国粮食生产空间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探究不同农业区粮食生产空间演化过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有利于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和农业资源要素配置的优化调整,并为保障粮食安全及差异化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利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率、空间统计分析与热点探测揭示中国粮食生产空间演变的区域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定量识别粮食生产空间演变区域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9年,三大粮食产区主粮单产与种植均呈增长态势,其中主产区单产最高,而产销平衡区有近40%的最大增幅。水稻种植占比最大,主要分布于南部农业区;小麦、玉米与玉米—小麦种植则集中于北部农业区,玉米种植增幅最大达68.16%,小麦与玉米—小麦种植则分别出现长期缩减与扩张。2)粮食生产空间内部转换以黄淮海平原区小麦向玉米—小麦种植转变为主导;外部转换的主要特征是东部粮食主产区和南部产销平衡区其他耕地、森林与草地向粮食用地的大规模转入导致粮食生产空间扩张;西部粮食产销平衡区的转换程度持续较低,而东部粮食主产区和南部产销平衡区的转换程度均处于较高状态。3)农民人均非农收入、非农产业占比、土地城镇化率、劳均农业机械动力、坡度和年均气温是中国粮食生产空间演变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农产品价格、乡村非农劳动力、土壤侵蚀度和年均日照时长是重要因素。4)政策制度的引导与空间保护、产业与劳动力非农化以及地形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复合约束是粮食生产空间演变区域分异的主要影响机制。中国粮食生产空间演变的区域分异特征明显,未来应通过农业技术、管理模式创新与差异化政策优化调整粮食生产的资源配置与空间布局,促进粮食高质高效生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学术文献 ] 数字技术赋能国家粮食安全治理——基于央地关系视角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央地关系是国家粮食安全治理的重要环节,但中国粮食安全治理面临央地政府间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治理难题,这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治理效果。随着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数字技术逐渐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技术变量。数字技术在赋能国家粮食安全治理过程中,遵循创新驱动的技术逻辑和制度引领的制度逻辑,双重逻辑共同推动国家粮食安全治理的数字化转型。由此,为克服国家粮食安全治理中央地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进而加快推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做好顶层设计,坚持系统性治理;坚持技术驱动,夯实数字技术底层架构;提升数字意识,加强数字技术相关培训;明确制度引领,强化多重制度保障。

[学术文献 ]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对地方“粮食-经济”发展平衡性的影响研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既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探索。在此背景下,构建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中央绩效考核如何影响地方官员在经济发展绩效与粮食安全保障间的治理决策,并利用2010-2020年全国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对“粮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能显著缓解地方“粮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地方比较优势异质性分析显示,这种缓解效应受到自然、技术以及市场因素的差异化影响,在地形平缓、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多的地区更明显。官员风险成本异质性分析则发现,这一缓解效应在粮食安全工作相对风险小、官员风险厌恶程度低的地区更突出。因此,应进一步下沉粮食安全保障责任,制定差异化的粮食安全绩效考核权重,完善粮食安全配套政策以提升各地种粮抓粮积极性。

[学术文献 ] 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的思考与建议——基于耕地保护与系统安全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近年来,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食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基本盘。文章在分析我国粮食供需现状和国际粮价基本现状基础上,剖析了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的主要影响:粮食品种结构性失衡、国内粮食产量波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和粮食进口成本加大。进而以“底线守护—结构优化—系统协同”为原则,构建了“多维度耕地保护与产能提升”和“系统安全保障”两大体系,提出了强化粮食自给保障、强化多元化食物供给、完善全球粮食市场预警体系、加强粮食治理合作等方面的建议。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热门相关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