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2983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粮食安全视角下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研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本文基于2011—2022年“产粮最强五省”省域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及中介效应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缩短样本空间、替换解释变量、1%缩尾处理和工具变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内生性检验,并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与粮食生产能力之间的门槛效应。结果发现数字经济显著促进粮食生产能力,且田间管理水平在此过程中发挥了中介效应;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门槛值时,其影响作用大,当其跨越该门槛值后,促进作用逐渐减弱。这表明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能力的赋能具有边际效应递减的特征。因此应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对地区粮食生产能力的拉动作用,完善地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智慧农业管理平台,进一步提高田间管理水平;抢抓数字经济的红利时期,充分发挥门槛效应。
[学术文献 ] 俄乌冲突导致的国际粮食价格波动效应与我国的应对措施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俄乌冲突引发了国际粮食价格的短期大幅波动,对粮食进口依赖程度不同的国家产生了差异化的影响。本文通过构建两部门的开放经济模型,分析了俄乌冲突对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机理;并采用反事实检验与向量自回归方法,研究了俄乌冲突带来的国际粮食价格波动以及对粮食进口依赖程度不同的国家经济的差异化影响。研究显示,俄乌冲突导致了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和粮食价格波动加剧;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与粮食价格波动导致了粮食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汇率贬值和股市下跌,而对粮食进口依赖程度较低的国家影响较小。本文认为,应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防范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带来的短期风险,加强粮食交易的国际贸易与合作,增强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的韧性。
[学术文献 ] 张掖市制种玉米产业发展中的挑战与路径优化——基于粮食安全与政策视角的分析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张掖市作为中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之一,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与种业振兴行动中占据关键地位。凭借其特殊的自然禀赋与政策支持,张掖市在国内外种子市场中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然而,在长期连作种植模式下,土壤退化、地膜残留、水资源低效利用、机械化滞后及种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严重制约了制种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与生态文明背景,从土地资源、灌溉效率、机械化水平及国际竞争力等多维视角深入分析张掖市制种玉米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并设计了包括精准资源管理、水肥一体化升级、智慧农业与国际化布局在内的优化路径,为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创新方向。
[学术文献 ] 2000—2022年中国主粮生产农药过量施用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明晰中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生产农药过量施用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因地制宜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2000—2022年三大主粮生产农药施用量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损害控制模型、地理空间分析、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模型,揭示中国三大主粮生产农药过量施用的程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2年,中国三大主粮的农药实际使用量、最优使用量及过量程度均呈波动上升趋势,3项指标的平均水平从大到小均依次为水稻、小麦、玉米的变化特征。从区域差异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农药过量施用水平要明显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2)2000—2022年,水稻以及小麦和玉米产区整体的农药过量施用水平分别从轻微过量和未过量范围转变为中度过量范围,其中水稻生产中度和严重过量区域高度集聚于东部和中部地区。3)城镇化率、财政支农支出、土地流转面积、农药零增长政策、户均粮食生产规模和农户受教育程度对三大主粮生产农药过量施用均存在不同显著水平的抑制作用,而气温、自然灾害、人均GDP、粮食价格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存在不同显著水平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明确了中国不同区域推进主粮生产农药减量增效工作的空间大小,为各地区政府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学术文献 ] 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视域下的粮食安全保障路径研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建立和完善与人民生活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本研究探索了“自主安全”“产供销循环安全”“绿色安全”“科技安全”“国际安全”等五条粮食安全保障路径,在梳理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粮食安全政策制度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以刚性的制度执行力把政策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学术文献 ] 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与中国县级粮食生产——基于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的分析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调动地方政府的粮食生产积极性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全国范围2815个县级单位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以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为切入点,评估农业财政激励政策对粮食生产的空间影响。研究表明,首先,通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技术进步两项机制,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的实施显著增加了产粮大县及其邻近县域的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且政策溢出效应的空间衰减边界分别为821公里和194公里。平均来说,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的实施分别增加了26.26%的县级粮食产量和13.67%的县级粮食播种面积。其次,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间接效应,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对县级粮食产量的影响明显大于县级粮食播种面积。再者,地区异质性分析结果证明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的粮食增产扩种效果存在“西部>东部>中部”的区域差异。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准确评估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效果,也为各级政府通过制定财政激励政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