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3098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我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研究进展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是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核心组成部分。基于补贴政策的出台背景、演进过程及具体措施,梳理了2004年以来我国政策补贴对象、补贴标准和支持强度的变化,重点剖析了政策实施的效果。近2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已从追求扩大政策覆盖面向突出政策侧重点转变,政策目标更加精准化。从政策实施效果看,大多数学者认为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在提高农户收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稳定粮食产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单项政策作用来看,价格支持政策在增产增收和稳定粮食价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入支持政策有效增加了农户收入,投入品补贴政策通过补贴农业生产资料提高农户生产投入量,实现了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作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转移了农业生产损失,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构建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的背景下,应持续推动政策种类由“政策面”向“关键点”转变,加快“黄转绿”“黄转蓝”的转箱过程,同时根据农业发展形势适时调整单项政策的政策目标,以提高政策实施效率。
[学术文献 ] Dual role of agricultural plastic in China's food security and green transition: policy progress and prospects 进入全文
HIGHER EDUCATION PRESS
In the context of food security and the greening of agriculture,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lastics is critical. Although essential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gricultural plastics pose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risks, particularly in the waste management phase, requiring urgent intervention. Source reduction and effective recycling are key solutions. Based 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olicy documents,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lastics management policies. This policy framework has progressed through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focused on increasing production and promoting technology, leading to widespread adoption of agricultural plastics but weak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 the second stage, policies began balancing production growth wi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th stronger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regional successes, but nationwide systematic management remains inadequate. The third stage emphasizes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promoting life-cycle management and regionally differentiated management. Although recycling rates hav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 long-term sustainable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still lacking, and there are many challenges to source reduction and effective recycling. Based on this analysis and incorporating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 set of key strategies is proposed fo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including establishing a unified national framework with region-specific programs, advanc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doption, and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with market mechanisms.
[学术文献 ] 大食物观下食物承载力结构性耦合、时空演化与驱动因素研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目的]为了客观地评价食物承载力结构性耦合状态,构建以能量、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为基础的食物承载力结构性耦合指标体系分析框架,[方法]利用2000—2020年5期中国32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全局Moran’s I、Moran散点图、LISA集聚图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分析大食物观下食物承载力结构性耦合指数分布特征、时空演化与驱动因素。[结果]研究发现:(1)中国地级市食物承载力结构性耦合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速明显放缓,存在区域差异,华中、东北地区的食物承载力结构性耦合指数较高,华东、华南、西北和西南地区较低,华北地区处于中国平均水平。(2)中国地级市食物承载力结构性耦合指数呈现正向空间关联与两极集聚,高值集聚现象更为明显。HH集聚区集中于东北、华北及华中;LL区分布于西南、西北及长三角等。空间不均衡性显著,整体格局稳定但局部动态调整,凸显“北高南低、核心城市群低洼”特征。(3)粮食产量、肉类产量、劳动力人口占比、城镇化率和粮食播种面积促进了食物承载力结构性耦合指数提升,常住人口抑制了食物承载力结构性耦合指数增长。[结论]中国地级市食物承载力结果性耦合指数时空分异特征明显,为实现粮食安全,提出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差异化食物承载力政策;控制城镇面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等建议。
[学术文献 ] 农业数字化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为探究农业数字化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本研究基于2011—2022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数字化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159;这一结果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技术进步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农业数字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系数为0.184,技术进步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系数为0.144。农业数字化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正向空间效应,数字化依托区域协同与知识溢出效应促进周边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提升。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农业数字化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粮食功能区差异和地区差异。因此,建议提升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构建跨区域协作机制,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化差异政策,以促进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提升。
[学术文献 ] 农业物联网的信息安全现状、需求及对策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农业物联网是高质量发展智慧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它依赖网络通信技术、传感技术、数据分析技术、软件平台开发技术等,借助各类传感器,收集农业活动中的各项数据,并进行科学精准预判。现阶段农业物联网已广泛用于智慧农田、智慧种植、智慧渔业、智慧畜牧、智慧农机、智能农产品溯源等重要应用场景中,大量涉及农业生产、运输、管理等的重要信息面临复杂严峻的安全形势,通过全面分析农业物联网的感知安全、传输安全、应用安全、隐私安全等诸多信息安全隐患和信息安全需求,针对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农业大模型等数字赋能下的信息安全态势,提出创新体制机制、建立防护体系、标准化制定、完善常态化监测及应急处置、人才培养等举措,加强多方联动,实现农业物联网信息安全转型发展等有效措施促进数字化更好地赋能农业高技术、高效能发展。
[学术文献 ] 反食物浪费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面对粮食供求长期紧平衡的严峻态势和反食物浪费治理的迫切需求,中国亟需借鉴国际经验,构建与世界接轨并符合国情的反食物浪费政策体系。本文立足食物浪费的最新概念框架与中国反食物浪费领域的现实问题,从食物浪费指数测度、食物浪费行为管理、食物剩余循环利用3个视角系统梳理国际反食物浪费政策体系内涵。研究发现,(1)各国食物浪费指数测算主要呈现程序标准化、方法智能化、结果公开化的特征。(2)各国主要通过明确责任归属、定位远景目标、权衡规制边界、扩展行业领域聚焦食物浪费行为管理。(3)各国主要采用回收层次框架、填埋替代方案、捐赠减税激励、资源支持计划实现食物剩余循环利用。中国反食物浪费政策正处在持续完善与深化推进的关键阶段,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实际,中国有必要构建一个以顶层协同治理框架为保障,以法治标准、经济激励、技术赋能为核心支柱,以社会文化塑造为深层动力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反食物浪费政策体系。本文为探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反食物浪费政策体系提供了科学参考,也为统筹谋划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