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ial

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专题 > 专题列表

共检索到3068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粮食安全视角下黑龙江省县域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目的]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基础,而耕地非粮化现象对粮食产能构成直接威胁。当前研究多聚焦宏观尺度,缺乏县域单元时空演化及多维驱动机制的深入分析。文章以黑龙江省县域单元为研究区,旨在揭示其耕地非粮化的时空分异规律及核心驱动因素,为东北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2—2022年县域尺度耕地非粮化数据,采用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方法,系统解析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自然、经济、社会与政策因素的交互驱动机制。[结果](1)时序上,非粮化率呈“降-升-稳”3个阶段演变:2012—2015年下降1.58%,2016—2017年回升0.58%,2018—2022年缓升0.6%。(2)空间上,非粮化重心向木兰县依次迁移49.75 km和15.15 km,标准差椭圆面积缩减16.4%,哈尔滨近郊和牡丹江市因交通与市场优势形成高-高集聚,同江市、饶河县等传统黑土区维持低-低集聚。(3)驱动机制上,交通密度、农业产值占比及农业劳动力占比为核心驱动因子,且存在协同增强效应,其作用强度与路径在绥化市海伦市、哈尔滨近郊等县域因资源禀赋差异呈现空间分异。[结论]黑龙江省县域耕地非粮化是“交通-经济-政策”多维交互作用的结果。建议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政策体系,以平衡粮食安全与农业经济效益。

[学术文献 ] 基于卫星遥感的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进展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目的]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对于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水肥高效精准施用、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卫星遥感技术以其覆盖范围大、探测周期短、监测成本低等优点可为耕地质量的及时准确监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方法]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耕地质量遥感监测与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梳理了卫星遥感可获取的耕地质量表征指标,分析了各指标的遥感估算方法及所需数据源,归纳了现有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使用的研究方法。[结果](1)目前国内外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获取的耕地质量指标主要包括土壤属性、环境属性、耕地生产力和综合性指标4种类型;(2)基于卫星遥感的耕地质量指标获取方法主要有波段运算、统计模型、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等;(3)耕地质量评价方法主要为加权求和型和连乘型2种类型。[结论]耕地质量遥感监测要构建利用遥感电磁波特征估算多种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的深度学习模型,综合利用多源、多平台以及多时相数据提高遥感估算精度,科学确定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权重,实现区域耕地质量的客观评价。

[学术文献 ] 我国粮食增产主要潜力区农业节水对策研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农业用水占我国总用水量的60%以上,农业节水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关键举措,尤其在水资源较为短缺的粮食增产主要潜力区。通过解析农业节水内涵,总结新时期节水内涵主要为处理好农业节水与粮食产能提升用水需求、农田生态系统、开源增供之间的关系,提出新时期农业节水理念。系统分析我国耕地面积、粮食产量、高标准农田建设及耕地后备资源等情况,科学识别出我国粮食增产主要潜力区为东北及西北地区。基于水-土-粮-生协同发展的农业节水特性,开展粮食增产主要潜力区现状分析及问题识别,发现存在新质生产力发挥不充分、农业节水科技推广应用与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水-土-粮关系不匹配、粮食生产布局与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土-生关系不协调、农业过度开发加重区域水资源短缺、引发生态环境等问题。结合未来对粮食产能、生态修复及全面节约集约的形势需求,提出发展绿色、高效、智慧农业,东北地区节水增粮提档升级,西北地区深度节水控水,推进节水与开源并举,为我国粮食增产主要潜力区发展规划、行业政策制定及水资源管理水平提升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学术文献 ] “非粮化”还是“趋粮化”:数字普惠金融对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种植结构是保障粮食安全、优化资源利用和稳定农民收益的核心载体,但其调整面临耕地“非粮化”倾向加剧与小农户转型困难的双重挑战。数字普惠金融能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缓解融资约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工具,其能否破解以及如何破解种植结构失衡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文章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运用OLS回归模型与KHB中介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种植结构调整存在显著非线性关联,总指数达到316.84时形成拐点,呈现先“非粮化”再“趋粮化”的特征。2)异质性检验显示,主产区与主销区维持典型“U”型关系,产销平衡区则因地形约束呈现倒“U”型;中高农业收入农户对金融技术响应显著,低收入群体受认知与禀赋限制存在政策失灵。3)农机社会化服务在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种植结构调整的“U”型曲线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贡献为8.7%。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提出了推行区域差异化政策供给、立足区域禀赋分类制定发展路径、推动农机服务与金融协同赋能及强化数字与金融基础支撑能力等政策建议,旨在遏制种植结构“非粮化”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学术文献 ] 四川“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成效、现实挑战及“十五五”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十四五”期间,四川农业农村发展成效显著,政策制度环境持续优化。然而,面对新形势,四川农业农村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粮食高位增产难度抬升、农业科技创新赋能不足、农业产业竞争力和韧性偏弱、城乡要素流动不畅、农民增收动能减弱。据此,“十五五”时期,亟须重点推进六方面工作:一是增强粮食稳产保供能力,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二是因地制宜锻造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建圈强链,提升产业质效及其韧性;四是加速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健强农业经营服务体系;五是推进乡村建设全面升级,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六是打通要素双向流动梗阻,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通过系统施策,为加快四川农业强省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学术文献 ] 日本农业基本法修订情况及其启示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1961年,日本制定《农业基本法》,确定了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从业人员收入为核心的农业基本法制度体系。根据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日本于1999年废止《农业基本法》,新制定《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明确了确保食物稳定供给、发挥农业多功能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振兴农村四大基本理念,并以之为基础建立起新的农业基本法制度体系。2024年6月,日本国会对《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进行全面修订,将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基本法核心理念,新增加“建立与环境和谐的食物系统”基本理念,明确农业生产发展的新方向,并推动在人口减少背景下维持农村社区。中国正在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修订工作,可以借鉴日本农业基本法修订经验,坚持原则性与约束性、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将确保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并实施量化管理,强化农业绿色发展导向,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供给。

热门相关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