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2983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中国粮食损失现状及减损对策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确保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探究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中的粮食浪费现状及原因对推动粮食全链条的节粮减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概述了当前中国粮食在种植端“收后储前”、收储端、加工端3个环节粮食损失的现状,找出各主体环节在粮食流通过程中持续存在的粮食损失问题,提出了加快粮食减损技术研发,提高软硬件储粮设备装备,使粮食各主体参与粮食供应链,利用供应链管理手段共同合作提高粮食减损水平,以及以政府强引导为推动力实现主体环节共同节粮减损的对策。在国家大力支持“节粮减损”的政策背景下,各主体需选择适合的方式提高粮食减损水平,减少粮食损失带来的利益损失,使粮食提质减损增效,提高各粮食主体和整个链条的共同收益。
[学术文献 ] 智慧农业驱动引领农业强国建设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的农业强国,正在从以农业机械作业为主的机械化农业发展阶段进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装备作业为主的智慧农业发展阶段。深刻认识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部党组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推进智慧农业建设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做法,世界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智慧农业,把智慧农业作为战略方向和优先支持的重点,中国智慧农业建设也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智慧农业已贯穿到农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最后,在分析智慧农业发展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困境的基础上,展望了智慧农业发展的未来前景。
[学术文献 ] 中国粮食安全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特征及障碍因子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是确保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科技创新为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动能,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文章选取2009—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CRITIC权重法、核密度估计、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障碍因子分析模型对中国粮食安全与科技创新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31个省份的粮食安全水平与科技创新水平呈现两极化趋势;2009—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粮食安全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且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准则层中的科技创新投入与科技创新环境与指标层中的人均GDP、R&D经费投入强度、技术市场交易额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亟须优化的因素。
[学术文献 ] 汾渭平原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研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探究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可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选取汾渭平原117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以2000—2022年农业统计数据为数据源,运用标准差椭圆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讨2000—2022年汾渭平原县域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22年汾渭平原共出现了88种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其中,小麦和玉米及其组合类型(小麦型、玉米型、小麦玉米型和玉米小麦型)是汾渭平原主要的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从时空分布来看,小麦型的县域数目逐渐减少,玉米型县域数目逐年增加,小麦玉米型县域逐渐由汾渭平原西南地区向东北地区扩散;而玉米小麦型在汾渭平原各地均呈零散分布的格局。从类型丰富度来看,2005年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最丰富,而2015年丰富度指数最小。(2)2000—2022年汾渭平原小麦、玉米和蔬菜种植格局均呈现沿东北–西南方向分布的格局,小麦重心基本保持稳定,玉米重心不断向东北方向偏移,蔬菜重心由合阳县向西南方向偏移到澄城县。总之,汾渭平原主要农作物空间分布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小麦种植面积呈现缩减态势,而玉米和蔬菜则呈现扩张态势,未来宜在研判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视角加强对汾渭平原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宏观调控。
[学术文献 ] 大食物观下长江经济带稻渔综合种养的时空演变与推进路径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基于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稻渔综合种养产量数据,运用全局和局部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及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稻渔综合种养产量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稻渔综合种养产量总体呈波动增长态势,表现为从快速上升到波动下降,再到缓慢上升的变化趋势,但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稻渔种养产量增长态势有所弱化。长江经济带整体稻渔种养产量集聚态势,历经由短暂弱化到明显增强的变化轨迹,且存在明显的热点区域。长江经济带整体主峰分布延展性呈收缩趋势,但上中下游各自内部稻渔产量的差距逐步扩大,且具有明显的多极化趋势。长江经济带稻渔产出水平的内部移动方向具有空间异质性,本地稻渔种养产量水平的提升会受到周边区域水平等级以及当地原有产业规模的影响。据此,农户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来促进稻渔综合种养科学发展,政府则应因地制宜辅以制度创新为稻渔综合种养提供充足发展空间,实现粮食增产与稻渔双收协同演进。
[学术文献 ] 西藏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挑战与建议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西藏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幅度提升了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高质高效推动西藏农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民收入得到提高,乡村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确保实现生态、农业、社会经济的多赢,为保障全区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区域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