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ial

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专题 > 专题列表

共检索到3098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贡献度与农技创新耦合协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文章在测算2008—2022年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贡献度与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析了其粮食安全贡献度与农业技术创新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贡献度呈现先增后减的时序变化特征,省域粮食安全贡献度差异较大,其中黑龙江的贡献度位居榜首,河南紧随其后,江西与辽宁在粮食安全贡献方面相对较弱,处于较低水平。(2)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技术创新呈现先增后减并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其中黑龙江农业技术创新水平最高,山东农业技术创新水平最低。(3)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贡献度与农业技术创新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基本维持在0.28~0.65之间,呈现较为明显的非同步特征,其中黑龙江耦合协调度最高,辽宁耦合协调度最低。(4)不同驱动因子对粮食安全贡献度与农业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度的解释力不同,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是两者耦合协调的关键驱动因素。

[学术文献 ] 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业绿色生产转型路径研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气候变化正在深度重构全球农业生产体系, 推动农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国际共识。本文解析了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业绿色生产转型的基本含义(技术赋能与政策驱动推进农业生产向低碳、高效、可持续三位一体转型)、基本特征(经济-生态效益协同、绿色技术研发-推广耦合、区域差异化与“双碳”目标约束并存)和内在逻辑(以系统韧性为基础, 资源高效-生态保护-效益提升三维导向, 技术-政策-市场三重动力协同)。在梳理国内外文献基础上, 探讨了其在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结构、农作物生长周期等产生部分不利影响, 如进一步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资源利用效率低、绿色技术推广与应用不足等问题。此外,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方式调整及政策支撑体系仍存在短板。据此提出调整农业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路径, 以提升农业生产系统的韧性与适应能力, 确保粮食安全, 推动农业绿色生产转型。

[学术文献 ] 中国应对国际粮食供应链风险之法律策略展望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民以粮为本,粮食安全是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极端天气、贸易保护主义、粮食运输断阻、粮食能源化等相互交织,进一步加剧国际粮食市场的不可测性,增加国际粮食供应链风险,因而法律手段在粮食供应链保障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透视国际粮食供应链的法律保障不足,深度思考国际粮食供应链潜在的风险因素,建议中国在《粮食安全保障法》基础上完善粮食法律体系,统筹健全法律应对策略,依法强化粮食流通应急、掌握粮食供应主动权、促进国际粮食合作,抵御国际供应链引发的突发性粮食风险、持续性粮食风险、全球性粮食风险。粮安则国安,中国必须充分重视、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国际粮食供应链风险,依法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学术文献 ] 黑龙江省粳稻产业发展挑战与策略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作为我国最大粳稻主产区,黑龙江省以占全国50%的种植面积和3 200万t年产量,构成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支撑。研究基于寒地生态特征与产业实践,系统剖析其发展优势、现实挑战及转型路径:自然条件层面,黑土有机质含量超10%、年水资源量810亿立方米及昼夜温差13 ℃的气候条件,奠定优质稻米生产基础;技术政策层面,69.8%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99.32%的机械化率形成协同驱动。当前产业面临双重瓶颈:科技创新前端,智能设计育种仍处“2.0时代”,抗稻瘟病、耐低温等生物育种技术投入不足;成果转化末端,种业企业“小散弱”导致产学研协同断层,知识产权保护缺失加剧转化梗阻。研究提出三维发展策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绥粳18等优质品种,推广智能灌溉与区块链溯源技术实现单产提升5%,构建“品种-技术-品牌”体系推动五常大米等地标品牌价值达713亿元。结果表明,黑龙江粳稻产业需以智能育种突破寒地生育期短的限制,以品牌高端化应对市场竞争,未来需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品牌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与探索,助力国家粮食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

[学术文献 ] “北粮南运”背景下东北地区粮食虚拟水流动及其对水资源压力的影响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产区,20世纪90年代“北粮南运”以来,大量粮食虚拟水持续输出,严重威胁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性。为此,本文利用多源数据解析东北地区粮食虚拟水流动规模和结构,评估其对水资源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22年东北地区粮食虚拟水调出量共计16520.03亿m3,其中绿水12604.78亿m3,蓝水3915.25亿m3;气候变暖与经济利益共同驱动了粮食虚拟水流动规模和结构,因粮食虚拟水流动引起的水资源压力指数由0.47上升为0.87,压力水平由中度变为重度压力;东北地区应结合水资源条件调整种植结构,推进水网工程建设;中央政府需推动虚拟水和实体水资源综合管控,保障粮食安全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成果可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综合规划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乃至国家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战略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学术文献 ] 淮河生态经济带粮食生产碳平衡与粮食安全协调性时空演变特征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为探究淮河生态经济带粮食碳平衡与粮食安全的协调性特征,基于2010、2014、2018、2022年数据,综合运用碳排放测算模型、粮食安全评价体系、耦合协调度模型、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系统解析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碳排放总量呈先增后减趋势,2022年较2010年减少5.01×105 t;碳吸收总量增长16.55%;净碳汇量提升23%,固碳潜力显著但差异明显;区域整体碳收支基本达到动态平衡。粮食安全水平总体上升,呈现西高东低空间分异,豫中南和皖东等地安全水平较高,苏北部分城市因耕地资源受限水平较低。粮食生产碳平衡与粮食安全协调水平整体提升,以中级协调为主,高值带集群分布于豫西、皖北及苏中境内。标准差椭圆显示协调水平呈 “东北- 西南” 分布,重心具有向中西部偏移的趋势。

热门相关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