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1301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前沿资讯 ] 农业农村部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总结会议 进入全文
农业农村部
9月4日,农业农村部召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总结会议,中央第四指导组组长车俊和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农业农村部党组在中央指导组督导下,以唐仁健案为警示,从严推进学习教育,取得显著成效,解决了作风顽疾,健全了长效机制。会议强调,要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巩固整改成果,纠治作风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以优良作风保障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学术文献 ]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基于对华北一个村庄的案例研究 进入全文
知网
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产业兴旺是首要和重点工作,治理有效是基础和保障工作。然而聚焦到农村现实发展,产业兴旺和治理有效却有可能构成一对矛盾,贯穿于乡村的各个领域,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制约着乡村振兴的整体推进效果。以华北地区某薄弱村C村为案例,试图对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通过经济能人担任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重塑了乡村治理共同体;通过基层组织带领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打造了乡村利益共同体;在政治引领和制度保障下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共建了乡村合作共同体。在乡村治理、利益和合作共同体的协调推进、共同作用下,乡村社会多种碎片化要素有机联结于乡村发展共同体,在“互构互嵌”中集体经济日益得以巩固,乡土社会自治能力和治理效能逐步提升,产业兴旺与乡村治理在有序、有效、有力中实现高水平协调发展。
[学术文献 ] 科技韧性何以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进入全文
知网
科技韧性,作为支撑乡村教育振兴的钢梁,以其独特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重塑着乡村教育的发展形态。以科技韧性为棱镜,以韧性理论为基础,以逻辑思辨为方法,基于理论阐释、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的四维分析框架,折射出科技韧性赋能乡村教育振兴内涵本质的澄明、生成逻辑的解析、现实困境的显影和发展路径的描摹。研究发现,科技韧性主要赋能教育资源重组、教师能力拔高、教学模式创新和治理体系优化四个领域,而这些转变的齿轮,需要技术发展、政策支持和社会环境三组动力源的共同驱动,但基础设施的根基尚浅、教师数字素养的缺乏被动、教育治理的框架陈旧和科技伦理的风险显现四重困境都在考验着科技韧性的成色。为此,建构出夯实技术基础设施、培育教师数字素养、优化教育治理蓝图、促进教学模式融合和构筑可持续生态围栏五条路径,以期打开乡村教育振兴的崭新局面。
[学术文献 ] 数字经济与乡村全面振兴耦合协调的时空演进及影响因素分析 进入全文
知网
文章基于2014—202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算数字经济和乡村全面振兴综合指数,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相关性分析及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变规律与内外部驱动因素。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和乡村全面振兴综合指数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地区差异显著;二者耦合协调度不高,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表现出“东部地区>全国>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空间分异特征;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二者的耦合协调度的内部驱动因素中,影响较大的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数字基础建设与产业兴旺,外部影响因素中作用强度较大的为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
[学术文献 ] 人工智能赋能农村劳动力转移:逻辑理路、实现路径及政策构建 进入全文
知网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新的可能。基于推拉理论,构建一个人工智能赋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析框架。沿此框架展开探讨,发现人工智能具有通用性、适用性、低成本、高效率等比较优势,使其在赋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可发挥积极作用;具体赋能实现路径包括宏观层面创造新的就业业态与机会,微观层面提升劳动力技能与素质、优化就业信息推送及就业匹配等。基于此,可通过支持人工智能在农业与非农生产中的应用落地、促进人工智能培训与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涉农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性投入、构建更为包容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等来释放人工智能的赋能潜力。未来应超越“人机对立”的观点看待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宜倡导“人机协同”与“人机融合”的理念。
[学术文献 ] 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多维耦合协调评价及空间差异研究 进入全文
知网
[目的]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研究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多维耦合关系,对于增强甘肃省内生动力、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探究两大战略的多维耦合协调机理,量化甘肃省14个市州2012—2022年两大战略的多维耦合协调水平,并进一步探究两大战略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结果](1)2012—2022年,甘肃省两大战略耦合协调水平由0.408上升至0.486,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等级,呈现“陇中、河西地区高,陇东南、南部民族地区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2012—2022年各维度耦合协调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生态耦合协调水平最高,生活耦合协调水平最低,各维度耦合协调水平均呈现空间分异特征;(3)甘肃省两大战略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其中河西—南部民族地区间差异最大,陇东南—南部民族地区间差异最小;(4)甘肃省两大战略耦合协调水平的聚集程度不断增强,呈现多极分化趋势,陇中和陇东南地区与全省趋势相似,河西和南部民族地区不存在极化趋势。[结论]甘肃省应积极提升两大战略的多维耦合协调水平,同时以县域为突破口,缩小两大战略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