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1130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数字乡村建设同质化的诱发机理与优化路径 进入全文
知网
数字乡村建设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同时,也引发了“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迫切需要学界的深入探讨研究。从同质化的理论内涵出发,建构数字乡村建设同质化现象分析框架,深入剖析其背后的诱发机理与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同质化现象表现为规划设计相互模仿、项目开发高度雷同、数字平台重复建设、经营模式盲目复制等,造成了资源浪费、功能缺失、服务滞后、结构失衡的社会影响。数字乡村建设同质化现象的生成原因主要有开发理念、建设方式、资源运用和发展路径等同质化,其背后实则反映出村庄自身的定位不清、对数字乡村的认知模糊、忽视村民的社会需求、服务模式的创新不足和制度环境的内在制约等因素。基于此,未来数字乡村建设需要对建设规划、发展战略、底层权益、内生动力和制度环境进行整体优化,从而真正推动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
[学术文献 ] 新乡贤嵌入乡村治理:困境、成因及纾解 进入全文
知网
“嵌入理论”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一个新分析框架,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生力量,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不能脱离其所在的社会关系,而是必须嵌入其中。但目前,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还面临身份嵌入、利益嵌入、观念嵌入等方面的困境。身份方面,作为体制外治理主体,新乡贤面临嵌入村“两委”和村民法定自治主体的困境;利益方面,作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治理者,新乡贤面临将自身利益嵌入村民及村庄利益的困境;观念方面,新乡贤面临其具有的现代观念嵌入乡村传统观念的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主要包括新乡贤缺乏乡村治理的法定身份,“理性经济人”考量及乡村文化处于重塑期等。对此,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纾解,如可以从赋予新乡贤嵌入乡村治理的合法身份、构建乡村利益共同体、塑造现代乡村新文化等方面着手。
[学术文献 ] 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测度、动态演进及驱动因素 进入全文
知网
数字乡村的均衡发展是补齐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短板、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环节。系统测度中国省域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法对数字乡村发展差异的来源及演变进行区域和结构分解,并进一步使用二次指派程序(QAP)探究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总体水平稳步上升,但空间非均衡性显著,省际差异明显,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性特征;第二,空间分解表明,地区间差距是造成总体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第三,结构分解表明,静态视角下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内部结构来源主要在于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乡村发展环境差异,而动态视角下中国地区之间的农业产业数字化与农业数字产业化发展差距正在悄然扩大;第四,从驱动因素来看,数字乡村发展差异受到地区间政府干预、农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及对外开放差异的共同影响,但各因素的具体作用强度受到区域异质性制约。本研究为缩小中国地区间、城乡间及群体间数字鸿沟,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前沿资讯 ] 《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3》正式发行 进入全文
乡村振兴网
近日,《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3》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系统回顾了2023年我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工作进展和成效,介绍了各地区各部门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展的政策举措、实践成果和经验做法。该书共分为十一个篇章,包括发展总论、稳产保供、巩固成果、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对外合作、支持保障、党的领导等内容。 该书曾用名《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报告》,是持续跟踪反映我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官方系列年度报告,也是社会各界了解“三农”发展和成就的重要窗口。
[前沿资讯 ] 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农垦"两大行动""三大建设"推进会 进入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农业农村部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召开的全国农垦“两大行动”“三大建设”推进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会议强调了“两大行动”(农垦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和“三大建设”(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的重要性,并指出这些是农垦领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举措。会议要求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聚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坚持系统设计、分类推进,市场导向、政府引导,改革创新、科技驱动,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会议还要求构建职责清晰、协同配合、运行有序的工作机制,并探索建立与农垦履行使命任务相配套的政策体系。
[学术文献 ] 空间分治: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实践逻辑 进入全文
知网
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空间分治”为核心概念,以“空间场域—行动主体”为分析框架的研究,揭示了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实践逻辑。乡村人居环境空间依据性质与功能可划分为生活性空间、生产性空间和社会性空间,不同空间类型面临不同的治理困境。通过空间分治策略,集合外力嵌入、利益制衡和国家在场等机制,形成“国家引领—村社组织—农民参与”的治理过程,能够推动农民在三重空间环境治理中的积极参与,从而彰显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内生性、人民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