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1301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十四五”回顾与“十五五”展望 进入全文
知网
本文概述了“十四五”以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效,揭示了当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十五五”期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注意其新趋势新要求。要将激发内生动力、创新活力与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加重视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更加重视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服务化和乡村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更加重视通过科技赋能、数字赋能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十五五”时期,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进入难度最大的时期,发挥农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更加需要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上攻坚克难。
[学术文献 ]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效应——来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经验证据 进入全文
知网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延伸产业链和优化要素配置,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3—2022年中国县区面板数据,运用交叠双重差分模型评估该政策对县区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发现:政策实施后,第一产业占比相对上升,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变化不显著,试点县区产业结构呈现阶段性向第一产业调整的特征,且政策效应呈现边际递减趋势;政策通过提升乡村创新水平和创业活跃度推动第一产业发展,同时资源配置向农业领域倾斜在短期内抑制了第二产业增长;政策效果在中部地区、原贫困县、粮食主产区、初始产业融合程度较低和政府支持力度较强的县区更为明显;分布效应表明,农业基础较强县区的第一产业占比提升幅度更大,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县区的第二产业占比下降更为明显;此外,政策还产生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学术文献 ] 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现实阻碍与突破重点 进入全文
知网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学理依据与实践必然。中国城乡融合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现实阻碍,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所要求的新型城乡关系亟需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本文聚焦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现实约束和战略路径,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解析了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城乡治理经验和新发展理念的传承与践行,是实现共同富裕、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机制。其次,论证了中国城乡关系仍存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不足、城乡要素流动不畅、产业融合程度不深、公共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最后,本文提出突破现实阻碍的政策路径,包括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城乡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城乡产业融合载体、优化城乡公共品供给。
[学术文献 ] 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振兴需要把握好“蓄力”“借力”“聚力”三“力”接力——基于全过程视角的多案例分析 进入全文
知网
乡村振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关注不同问题。基于多案例分析发现乡村要实现可持续振兴需要把握好三“力”,即在乡村振兴准备阶段要积极“蓄力”,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培育乡村内生发展能力与动力;在乡村振兴发展阶段要合理“借力”,通过整合外部资源突破乡村发展瓶颈;在乡村振兴成熟阶段要继续“聚力”,既不自我膨胀也不安于现状,而是继续强根固本完善产业链,丰富业态,提高乡村发展韧性。多案例分析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是:只有在不同发展阶段做好三“力”接力才能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振兴;政府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乡村“蓄力”,提高乡村内生发展能力;政府应对不同乡村的内生发展能力进行评估,重点投资已经“蓄力”的乡村。
[学术文献 ] 乡村振兴与国内大循环的时空耦合及影响因素分析 进入全文
知网
乡村振兴和国内大循环是我国在当前新环境下的主要战略任务,二者协调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首先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05—2022年的数据测算乡村振兴和国内大循环水平,分析影响其发展的障碍因素;其次,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各省份乡村振兴与国内大循环的耦合协调度;最后,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上我国乡村振兴和国内大循环的发展趋势良好,但各省份的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乡村治理和生产分别是影响乡村振兴和国内大循环的主要障碍因素;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各省份之间的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经济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科技创新、对外贸易和金融发展是提高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从间接效应来看,周边地区的工业化发展会抑制本地区乡村振兴与国内大循环耦合协调发展。
[前沿资讯 ] 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平台上线试运行 进入全文
农业农村部
8月29日,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平台(https://ncgris.cgris.net)上线试运行,由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指导建设。该平台整合资源普查、鉴定、共享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提供水稻、玉米、大豆等26类作物30余万份种质资源的基础信息和共享状态查询服务。资源分为公益性共享和有条件共享两类,支持科研、育种等需求方在线申请。平台将优化功能设计,加速优异种质资源共享,为农业科技创新和突破性品种选育提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