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1301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前沿资讯 ] 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培训班在贵州省黔西南州举办 进入全文
农业农村部
7月29日至30日,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培训班在贵州黔西南州举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部署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强调,中央单位要聚焦重点任务,扎实推动帮扶责任落实、项目落地和问题整改,打造帮扶品牌,提高工作质效。培训通过政策解读、案例交流和现场教学等方式,促进经验共享与能力提升。
[前沿资讯 ] 中央第四指导组与农业农村部联合调研组赴河南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 进入全文
农业农村部
7月24-25日,中央第四指导组与农业农村部联合调研组赴河南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调研组考察了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及新乡、开封等地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强调要提升建设标准、保障工程质量,实现旱涝保收。中央第四指导组组长车俊指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需注重科学管护和群众参与,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农业农村部表示将持续强化作风建设,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学术文献 ] 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中国式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进入全文
知网
推动中国式乡村振兴,离不开对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系统性构建。文章基于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村工作的历史政治学分析,认为不忘初心并构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中国式乡村振兴长效机制需要从四个方面统筹推进:一是通过加强党建引领来落实农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二是通过积极发展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来确保农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政治主体地位;三是通过不断优化生产关系来夯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农民主体地位的经济基础;四是通过顺时顺势开展农民教育来巩固和拓展农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主体地位。
[学术文献 ] 涉农高校在乡村生态振兴中的角色期待与赋能路径 进入全文
知网
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涉农高校是农业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高地,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与实践经验,服务乡村生态振兴应是其使命所系。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需要统筹乡村生态系统、乡村自然资源和乡村人居环境协调发展,涉农高校服务乡村生态振兴,可以在生态布局规划、推动绿色发展、倡导和美生活等方面发力。当前,涉农高校服务乡村生态振兴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参与规划生态布局的角色仍显式微、科技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的着力点仍然有限、引领倡导和美乡村的影响力仍有不足。提出新时期涉农高校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在于:面向地域实际,深度参与乡村生态空间规划与治理;面向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与生态有机融合;面向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面向生活方式,助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学术文献 ]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对四类农产品全程跟踪调研数据的综合研判 进入全文
知网
农产品流通是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关键环节。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社会运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从小切口入手,采取全程追踪调研方式,分析生猪、肉鸡、西红柿、大米的流通渠道和模式,测算各品种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环节价格形成和成本利润构成。研究发现: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较高、专业化分工日益明显,农产品流通渠道更加多元化、能够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批发市场仍发挥着主渠道作用,电商流通模式优势并不显著;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价格加成比例高,农户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中处于从属地位,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大幅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公益性与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凸显,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为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主体的金融支持,强化对现代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支持。
[学术文献 ] “千万工程”经验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内在逻辑、现实基础与优化路径 进入全文
知网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更是建设美丽中国、增进农民福祉的关键抓手。“千万工程”通过从环境整治到乡村全面发展的系统实践,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目标高度契合。借鉴“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系统治理思维、创新发展模式和多元协同机制,针对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模式同质化、行动表面化、资金分散化、主体碎片化等问题,亟须推动治理模式精准化、治理效能长效化、资金投入集中化和治理主体多元化。基于此,应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引领,创新驱动系统治理,统筹协调资金投入,协同推动多元共治,以此实现农村人居环境从“短期改善”向“长效提升”的转变,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