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1181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农产品地理标志能否缩小县域城乡收入差距? 进入全文
知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原产地资源禀赋培育农产品地理标志实现就近致富,是探索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有效路径。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明确的县域范围,但现有研究聚焦分析省际、市际地理标志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忽略了县域培育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受益程度,未能深入探讨农产品地理标志能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由此,基于中国1417个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交互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农产品地理标志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农产品地理标志赋予区域共同利益,通过规模化、标准化、范围化生产提升农业生产竞争力以及农业经济效益竞争力,有效削减县域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全民共同富裕。针对不同类型县域进行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农产品地理标志对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削减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相较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而言,农产品地理标志能够显著缩小位于西部地区县域的城乡收入差距;对非长江经济带地区县域的削减效应要显著高于长江经济带。此外,农产品地理标志对脱贫县城乡收入差距的线性削减作用更为明显。
[学术文献 ] 城乡链接的理论认知、政策内涵与实践前沿 进入全文
知网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出立足不同国家和地区差异化、多样性背景,不断增强城乡之间的链接、实现城乡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城乡链接为切入点,解析联合国人居署“城乡链接”行动框架,并从理论演绎、政策内涵、实践前沿等方面梳理“城乡链接”多学科语境,以及对SDGs的响应。尤其是基于行动框架下的34个全球实践案例,对国内外不同发展阶段相关实践特征进行了多维度归纳,旨在对我国城乡融合导向下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行动的理论发展及政策实践提供借鉴。
[学术文献 ] 中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 进入全文
知网
[目的]系统考察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和驱动因素为推动农村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依据。[方法]在探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2008—2020年中国31个省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实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 ①除辽宁外,各省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较大幅度提升,均超过40%。东部地区农业产业绿色化和农业服务业发展水平最高,中部地区农业多功能性发挥水平增长趋势最明显,东北地区农业产业链延伸提升幅度最大、农村产业融合经济效应水平最高,西部地区五个子系统均表现最差,但农村产业融合经济效应增速最快。②中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呈现缩小趋势,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内部差异逐渐缩小,中部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内部差异逐渐扩大,存在极化现象。中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空间集聚特征,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类型为主。③城镇化水平是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因素,呈现两边低,中间高的隆起型格局;农村人力资本对绝大部分省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农村交通设施的正向影响呈现自北向南递减趋势;财政支农强度的影响呈现“北正-南负”态势。[结论]中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应根据各驱动因素时空响应特征制定差异化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
[学术文献 ]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要素融合及其推进路径季中扬;胡锐翔 进入全文
知网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既是“城乡中国”语境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需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要支点。其核心要素包括科技成果、教育资源、医疗卫生、道德观念、社会风尚以及公共文化六个方面。其中,道德观念、社会风尚、公共文化属于“融合发展”的深层,不仅能根本性地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及其上限,还有着一定的独立性和内在关联性。就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各地实践经验来看,必须多方面协同发力才能潜移默化、久久为功地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行稳致远。具体而言,有如下四条有效路径:一是改善城乡交通及数字基础设施,丰富城乡社会互动场景;二是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培育乡民面向陌生人社会的诚信理念与服务意识;三是深耕内发节事活动,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效能;四是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社会服务功能,关爱弱势群体。
[学术文献 ] 乡村社会的普遍信任及其现代重建 进入全文
知网
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领域,社会信任格局主要表现为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特殊信任和以观念、信仰共同体关系为基础的普遍信任两种形态。不同于西方社会中以宗教信仰、契约精神等构建普遍信任的经济社会学阐释逻辑,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遵从的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普遍信任理念,虽未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社会运作机制,却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影响着乡民的社会文化心理。从其构筑的基本策略看,这种以道德感为表征的社会心理基础通常无法实现较高的道德理想,应充分关注普通乡民“人何以为人”的根基特性。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离不开民众对日常生活的意义感与道德感互融共进的普遍信任生态格局支撑。要确立、培育“人之为人”的筑基性的社会普遍信任价值观,将张贴“诚信标签”的基层道德感建构方式作为化解现代乡风文明建设难题的重要抓手。
[学术文献 ] 乡村短视频嵌入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进入全文
知网
作为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短视频平台是助力数字乡村发展的智慧平台,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具。针对乡村短视频面临的内容创作、传播与推广及经济效益等困境,应以坚守乡土文化为内核,通过鼓励创作者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创作地方特色的短视频、持续完善基层网络设施等措施推进乡村文化有序传播,积极培育新的产业形态,助力乡村优势资源转化为全面振兴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