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ial

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专题 > 专题列表

共检索到984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前沿资讯 ]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推介发布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通知 进入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发挥科技对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支撑作用,加快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满足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需要,农业农村部组织遴选出2024年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10项、主导品种150个、主推技术150项,现予推介发布。 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抓好主要作物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利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及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示范展示和指导培训,引导带动广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进村入户到田,不断提高技术入户率到位率,为提升粮油等主要作物生产能力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学术文献 ] 要素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理与空间分异研究 进入全文

知网

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有利于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优化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现有关于要素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围绕传统生产要素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展开讨论,鲜有文献将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纳入城乡要素流动范围并探索其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理。基于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测算要素流动、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要素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全国要素流动总指数呈现出小幅度增长的态势,位于均值之上的地区中64%是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说明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实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第二,要素流动显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一结论在引入城乡之间距离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采用删除4个直辖市和缩短时间窗口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第三,空间异质性分析中,劳动力、土地和数据要素始终表现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要素对不同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影响程度逐渐增强、影响范围逐步扩大,技术要素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逐渐凸现,由华东和华南地区向东北和西南地区转移;第四,在要素流动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电商销售是要素流动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机械化和产业结构变迁并未发挥出中介变量的作用,不同于已有的研究结果。因此,今后持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拓展深度与广度;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整体推进与试点示范相统一的指导原则,推广实践中形成的典型经验。研究结论为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的机制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健全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上的参考。

[学术文献 ] 数字乡村建设与城乡收入差距:一个U型关系 进入全文

知网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对数字乡村建设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县域数字乡村发展指数与县域经济统计数据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U型效应,这一结果经过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从各维度看,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处于扩大阶段,而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及乡村生活数字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处于缩小阶段。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影响显著,在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在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均呈U型影响效应。机制研究显示,技能溢价是阻碍数字乡村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为更好发挥数字乡村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需进一步保障数字乡村发展质量,提高农村居民数字技能水平,促进资源在区域间的合理配置。

[学术文献 ] 电商进村政策实施的就业效应与机制分析 进入全文

知网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六期微观面板数据,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的实施刻画政府支持的电商发展,采用交错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该政策实施对农村居民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非农就业,特别是“离土不离乡”型和包容性非农就业。具体而言,该政策实施后,样本农村居民非农就业概率提高了14.4%,本地非农就业概率提高了15.1%,外地非农就业概率降低了4.3%;该政策实施的非农就业效应在女性与中老年人群体,在低资本禀赋家庭,以及在原贫困县、革命老区、中西部地区、电商潜力地区更强。从产业演化和组织激励视角进行的机制分析表明:该政策的实施可通过促进乡村企业发展与县域产业结构升级降低农村居民的非农就业成本,以及通过形成同群经济激励与个体声誉激励增强农村居民的非农就业偏好。综合来看,借力电商发展,多渠道引导和保障农村居民非农就业,促进形成本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的均衡配置,有益于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学术文献 ] 乡村旅游地居民公民意识量表开发与检验 进入全文

知网

乡村振兴旨在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乡村居民作为乡村发展的主体,其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提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地居民公民意识的研究涉及较少,能测量的量表更是少见。以乡村旅游地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化访谈,提炼出乡村旅游地居民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及结构维度;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问卷预调研等方式确定公民意识的初始量表,并对安徽宏村、湖南张谷英村和靖港古镇3个乡村旅游地所在居民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居民公民意识量表由主体意识、法律意识和公共意识3个维度,共10个测项构成,量表的信效度俱佳。

[学术文献 ]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县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进入全文

知网

基于2010—2021年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融合示范县、示范园和先导区试点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与中介效应方法,实证分析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对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乡村产业融合显著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韧性,提升水平约1.5%,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乡村产业融合提升县域经济韧性的两个重要渠道,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政策效应更为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乡村产业融合对西南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韧性提升的政策效应更加明显;分维度分析表明,乡村产业融合主要从抵抗能力、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等3个维度对县域经济韧性发挥积极作用,在恢复能力维度作用还不显著。据此,建议西部民族地区增设县域产业园区,构建全产业链;提高经营主体劳动效率,优化乡村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农业风险管理意识,推广农业技术。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热门相关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