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1261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多案例验证——基于“有为政府—有能集体—有效市场”理论框架 进入全文
知网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一个跨越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而结合中国乡村产业振兴还需要加入关于集体的思考。本文基于中国特色的农村产权制度提出“有能集体”的概念,并构建“有为政府—有能集体—有效市场”理论框架,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新的理论参考。理论上,必须发掘乡村特有功能,并通过提高劳均资本存量、加快产业“三链”建设、增加交易数量和频率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多案例分析表明,“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能集体”各司其职、共同发力,能够契合理论条件从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具体而言,“有为政府”基于项目进村和深化制度改革破除制度障碍和积累初始资本,“有效市场”基于文化资本化和生态资本化推进乡村特色功能开发,“有能集体”基于资源整合和乡村经济治理降低交易成本和改善交易效率。中国特色的集体治理模式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之一。
[学术文献 ] 数字乡村建设、农村居民增收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进入全文
知网
数字乡村是推动农民共享数字经济红利、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本文基于2016—2022年中国941个县(区)面板数据,以2020年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区)作为准自然实验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机制及对县(区)内部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也扩大了县(区)内城乡收入差距;机制检验表明,提升县(区)产业活跃度和城镇化水平是数字乡村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及县(区)内部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与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和区域有关,农村电商发展水平越高,增收效应也越大,县(区)内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扩大趋势,在区域上则呈现由东-中-西、南-北逐渐减弱趋势。本研究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经验证据。
[前沿资讯 ] 第四届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召开 进入全文
农业农村部
8月11日,第四届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在韩国仁川召开,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与韩国、日本农业部门负责人就粮食安全、动物疫病防控、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议题深入交流。会议标志着中断7年的三国农业合作机制全面重启,三方签署联合公报,同意加强政策协调、技术创新和人文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第五届会议将在日本举办。
[前沿资讯 ] 韩俊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届粮食安全部长级会议 进入全文
农业农村部
8月10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届粮食安全部长级会议在韩国仁川召开,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强调中国将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首要任务,通过立法和政策强化粮食全链条保障,推动智慧农业技术应用。会议通过联合声明,呼吁深化区域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中方承诺办好2026年APEC农业活动,促进亚太农业开放合作。韩俊与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长官宋美玲就科技、疫病防控等领域合作达成共识。
[学术文献 ] 经济发达地区乡村聚落支撑要素赋能分异特征及类型识别——基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角 进入全文
知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科学识别乡村聚落发展类型并制定针对性发展对策是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以苏州市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城郊融合等三类乡村聚落为例,立足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性支撑要素——生态环境赋能、交通设施赋能、公共服务赋能,探究村域尺度下经济发达地区乡村聚落支撑要素赋能分异特征,并借助空间约束多元聚类法识别支撑要素赋能下乡村聚落发展类型及对策。研究表明:(1)在生态环境、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支撑要素作用下,苏州市乡村聚落支撑要素赋能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其中,生态环境的地形、水源、林地等要素赋能三类乡村聚落趋近并呈现环带状分布特征;交通设施赋能呈现出地域性差异,其高值多沿路网呈“树枝”状或带状格局分布;公共服务赋能在空间上呈现出“总体点状零散分布、高值邻近乡镇中心”的分布特征。(2)根据三个支撑要素的量化分析结果,将苏州市乡村聚落划分为全面推进区、生态推进区、文旅推进区、治理推进区、重点治理区和全面治理区等6个发展类型分区,并基于“以优势要素带动弱势要素、以局部互促推进整体提升”的发展思路,提出支撑要素赋能下苏州乡村聚落分区发展对策。
[前沿资讯 ]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 进入全文
农业农村部
农业农村部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显示我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总体稳定且近5年呈稳中向好趋势。2024年监测数据显示,重要渔业水域中铅、镉等重金属指标均达标,海洋与内陆水域部分污染指标超标面积比例显著下降,但氮磷污染风险仍存。该《公报》已连续发布25年,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评价方法、扩大监测范围,为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