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ial

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专题 > 专题列表

共检索到1281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人工智能赋能农村劳动力转移:逻辑理路、实现路径及政策构建 进入全文

知网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新的可能。基于推拉理论,构建一个人工智能赋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析框架。沿此框架展开探讨,发现人工智能具有通用性、适用性、低成本、高效率等比较优势,使其在赋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可发挥积极作用;具体赋能实现路径包括宏观层面创造新的就业业态与机会,微观层面提升劳动力技能与素质、优化就业信息推送及就业匹配等。基于此,可通过支持人工智能在农业与非农生产中的应用落地、促进人工智能培训与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涉农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性投入、构建更为包容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等来释放人工智能的赋能潜力。未来应超越“人机对立”的观点看待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宜倡导“人机协同”与“人机融合”的理念。

[学术文献 ] 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多维耦合协调评价及空间差异研究 进入全文

知网

[目的]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研究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多维耦合关系,对于增强甘肃省内生动力、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探究两大战略的多维耦合协调机理,量化甘肃省14个市州2012—2022年两大战略的多维耦合协调水平,并进一步探究两大战略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结果](1)2012—2022年,甘肃省两大战略耦合协调水平由0.408上升至0.486,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等级,呈现“陇中、河西地区高,陇东南、南部民族地区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2012—2022年各维度耦合协调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生态耦合协调水平最高,生活耦合协调水平最低,各维度耦合协调水平均呈现空间分异特征;(3)甘肃省两大战略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其中河西—南部民族地区间差异最大,陇东南—南部民族地区间差异最小;(4)甘肃省两大战略耦合协调水平的聚集程度不断增强,呈现多极分化趋势,陇中和陇东南地区与全省趋势相似,河西和南部民族地区不存在极化趋势。[结论]甘肃省应积极提升两大战略的多维耦合协调水平,同时以县域为突破口,缩小两大战略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差异。 

[前沿资讯 ] 农业农村部党组召开2025年巡视动员部署会强调 有力有效抓好内部巡视 为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进入全文

农业农村部

9月8日,农业农村部党组召开2025年巡视动员部署会,部长韩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强化政治监督,推动以巡促改、以巡促建、以巡促治。会议指出,巡视要聚焦政治定位,查找履职短板,肃清唐仁健案影响,深化全面从严治党。重点检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中央“三农”决策部署及核心职能履行情况,紧盯“关键少数”和重点领域,解决基层反映强烈问题。会议要求被巡视单位积极配合,巡视组严守纪律,确保高质量完成巡视任务,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保障。国家首席兽医师陶怀颖参会。

[前沿资讯 ] 农业农村部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总结会议 进入全文

农业农村部

9月4日,农业农村部召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总结会议,中央第四指导组组长车俊和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农业农村部党组在中央指导组督导下,以唐仁健案为警示,从严推进学习教育,取得显著成效,解决了作风顽疾,健全了长效机制。会议强调,要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巩固整改成果,纠治作风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以优良作风保障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学术文献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十四五”回顾与“十五五”展望 进入全文

知网

本文概述了“十四五”以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效,揭示了当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十五五”期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注意其新趋势新要求。要将激发内生动力、创新活力与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加重视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更加重视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服务化和乡村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更加重视通过科技赋能、数字赋能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十五五”时期,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进入难度最大的时期,发挥农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更加需要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上攻坚克难。

[学术文献 ]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效应——来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经验证据 进入全文

知网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延伸产业链和优化要素配置,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3—2022年中国县区面板数据,运用交叠双重差分模型评估该政策对县区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发现:政策实施后,第一产业占比相对上升,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变化不显著,试点县区产业结构呈现阶段性向第一产业调整的特征,且政策效应呈现边际递减趋势;政策通过提升乡村创新水平和创业活跃度推动第一产业发展,同时资源配置向农业领域倾斜在短期内抑制了第二产业增长;政策效果在中部地区、原贫困县、粮食主产区、初始产业融合程度较低和政府支持力度较强的县区更为明显;分布效应表明,农业基础较强县区的第一产业占比提升幅度更大,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县区的第二产业占比下降更为明显;此外,政策还产生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热门相关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