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ial

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专题 > 专题列表

共检索到1261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数字普惠保险与乡村振兴: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进入全文

知网

数字普惠保险的发展为中国实现乡村振兴,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1—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机制分析实证检验数字普惠保险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首先,数字普惠保险能够显著地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并且这一结果在使用工具变量法与剔除直辖市样本、缩短时间窗口以及考虑政策影响等内生性分析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其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数字普惠保险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机制。最后,异质性分析显示,农业大省、城乡收入差距较高地区以及新质生产力水平较高地区的数字普惠保险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基于此提出,应加强保险集聚建设,加快数字技术与普惠保险的相互融合,为支持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学术文献 ] 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进入全文

知网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要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本文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马尔科夫链、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2007—2022年中国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耦合协调类型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2007—2022年中部地区的耦合协调类型经历了“中度失调→勉强协调”的转变,严重失调地区逐渐消失,优质协调地区逐渐出现,耦合协调关系不断优化。空间分布上,耦合协调高值区保持省会集聚,低值区转向西部边缘和豫皖鄂省际边界区,边界效应逐渐显现。(2)不考虑邻域条件,耦合协调状态的转移存在“路径依赖”和“自身锁定”效应,同时表现出“俱乐部收敛”现象,存在向更高层次转移的可能性但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地理背景在耦合协调状态演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马尔科夫预测结果也证明了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将长期存在,耦合协调状态的长期演变趋势较为良好。(3)在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水平发挥着核心主导作用,区域投资水平、科技创新水平、人力资本水平、人口从业结构发挥着要素保障作用,地理空间距离则产生制约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中部地区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前沿资讯 ] 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培训班在贵州省黔西南州举办 进入全文

农业农村部

7月29日至30日,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培训班在贵州黔西南州举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部署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强调,中央单位要聚焦重点任务,扎实推动帮扶责任落实、项目落地和问题整改,打造帮扶品牌,提高工作质效。培训通过政策解读、案例交流和现场教学等方式,促进经验共享与能力提升。

[前沿资讯 ] 中央第四指导组与农业农村部联合调研组赴河南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 进入全文

农业农村部

7月24-25日,中央第四指导组与农业农村部联合调研组赴河南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调研组考察了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及新乡、开封等地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强调要提升建设标准、保障工程质量,实现旱涝保收。中央第四指导组组长车俊指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需注重科学管护和群众参与,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农业农村部表示将持续强化作风建设,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学术文献 ] 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中国式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进入全文

知网

推动中国式乡村振兴,离不开对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系统性构建。文章基于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村工作的历史政治学分析,认为不忘初心并构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中国式乡村振兴长效机制需要从四个方面统筹推进:一是通过加强党建引领来落实农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二是通过积极发展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来确保农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政治主体地位;三是通过不断优化生产关系来夯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农民主体地位的经济基础;四是通过顺时顺势开展农民教育来巩固和拓展农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主体地位。

[学术文献 ] 涉农高校在乡村生态振兴中的角色期待与赋能路径 进入全文

知网

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涉农高校是农业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高地,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与实践经验,服务乡村生态振兴应是其使命所系。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需要统筹乡村生态系统、乡村自然资源和乡村人居环境协调发展,涉农高校服务乡村生态振兴,可以在生态布局规划、推动绿色发展、倡导和美生活等方面发力。当前,涉农高校服务乡村生态振兴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参与规划生态布局的角色仍显式微、科技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的着力点仍然有限、引领倡导和美乡村的影响力仍有不足。提出新时期涉农高校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在于:面向地域实际,深度参与乡村生态空间规划与治理;面向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与生态有机融合;面向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面向生活方式,助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热门相关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