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1728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深化对科技-工程-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规律性认识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引入工程创新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之间的中间环节,旨在认识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凡世界科学中心,必定是科技-工程-产业创新融合之国度。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表明,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并引发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厚植创新文化土壤、培养吸引人才力量和推动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实现科技-工程-产业创新融合。借鉴这些历史经验,中国要着眼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塑造,强化科技成果应用转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顶尖人才培养和赓续创新奋斗精神血脉,以科技-工程-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和未来产业新领域培育。古代中国曾经取得过辉煌的科技文明成就,深化对科技-工程-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规律性认识,有利于中国以高度的历史文化自信自觉,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探索从科技创新到工程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新路,取得人类最强的科技、最优的工程和最好的产业,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学术文献 ] 世界人口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动力机制研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动力机制是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方向、核心和重点。基于推拉理论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动力机制分析框架,揭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受到推力、拉力、阻力3种力量共同作用。基于2013—2021年全球40个国家数据,创新地从人口视角下重点探讨人口发展对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影响。结果显示:从全球看,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呈“西强东弱”态势,集中分布在北美和欧洲国家,但东部国家开始崛起,呈现“东升西降”趋势;人口规模会显著正向影响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人口规模会显著正向影响高收入国家的人才中心建设和中高收入国家的创新高地建设;人口规模对高收入国家的世界创新高地建设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最后,提出发挥人口数量优势、提高整体人才质量、汇聚国际顶尖人才以及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等建议,助推中国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学术文献 ] 全球顶尖科学家跨国流动与世界科学中心的时空格局演化——基于诺贝尔自然科学类获奖者的分析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顶尖科学家跨国流动是塑造世界科学格局的关键力量。论文基于1901—2023年全球诺贝尔自然科学类获奖者的出生、教育和工作履历数据,从人才成长的全阶段,揭示全球顶尖科学家跨国流动的时空动态,并以顶尖科学家流动为表征,解构世界科学中心的时空格局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顶尖科学家跨国流动在教育阶段呈现来源的相对广泛性和流入的高度集聚性特征,工作阶段逐渐从欧洲内部流动转向跨大西洋流动,相较于教育阶段,工作阶段的流向进一步集聚,呈明显的“锥形”特征。(2)以顶尖科学家为表征的世界科学中心存在转移现象,呈现由德国转移至美国的时空规律,转移的时间发生在1930—1940年间。(3)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往往以优势学科为先导,从单一学科突破走向学科均衡,相较于科学中心的转移,优势学科的转移时间更早,衰落时间更晚。(4)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存在前置和后置现象,表现为出生地集聚中心晚于工作获奖中心,而教育中心的转移和衰落均早于工作获奖中心。
[学术文献 ]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历史变迁及启示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党的二十大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纵观世界科学发展历史,科学中心作为人才与科技资源的高度集聚地,与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特征上具备高度相似性,具有宝贵的历史研究价值。打开世界科学中心这座历史宝库的大门,厘清历史上世界科学中心发展与形成的主要脉络,对探寻隐藏在发展与迁移背后的历史规律,对我国努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学术文献 ]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案例研究与启示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让我们认识到仍然有不少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使我国在国际竞争处于被动局面。科技优势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国与国政治对抗中,成为重要的制裁手段和无形武器。而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隐患。文章基于已有成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案例研究,结合后发国家实现技术突破的“机会窗口”理论,根据技术所处发展阶段、市场需求特征和产品商业属性,寻找攻关的主要切入口,探索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机会窗口”模型,为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机制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学术文献 ] 国家关键技术的识别与遴选实践方法研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国家关键技术关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对于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如何认识和选择国家关键技术是优化科研布局、培育重点领域的前提和基础。基于对国家关键技术内涵与特征的认识,文章提出了国家关键技术识别与遴选的分析框架,并对美国、欧盟、韩国和澳大利亚的实践进行了案例分析,比较了遴选标准、方法程序、组织机制、结果与使用的共性与差异性,为我国开展国家关键技术识别与遴选提供了经验借鉴和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