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1743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欧盟支持家庭农场的国际经验和政策启示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欧盟的家庭农场在数量、农业劳动力投入、耕种面积和产出价值上占据主导地位,对欧盟农业结构与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本文在分析欧盟家庭农场的现状和特征背景基础上,梳理了欧盟共同农业政策(CAP)对家庭农场的支持举措,在此基础上重点以德国和荷兰为例,分析了家庭农场支持的不同政策路径以及政策实施情况。研究发现,欧盟以及成员国构建起了一套系统且成效显著的政策体系,该体系在保障农业的可持续性、提升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率与市场竞争力、维护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中国家庭农场现阶段发展状况,本文提出了强化小型家庭农场扶持、构建风险应对机制、培育青年农民力量、推动智慧农业转型等政策建议。
[学术文献 ] 碳中和政策与未来农业国际竞争:基于中国、美国、欧盟的比较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在全球碳中和议程加速与逆全球化趋势显现的背景下,碳中和政策对未来农业国际竞争的潜在影响逐渐成为焦点议题。农业作为社会稳定的基石,若被碳中和政策赋予竞争属性,将影响国家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而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阻碍国家经济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美国、欧盟、中国农业碳中和政策的制定逻辑及其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比较了中国与美国、欧盟政策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据此提出中国完善农业碳中和政策及参与未来农业国际竞争的建议。研究发现,以上三个国家(地区)的碳中和政策均反映出各自在应对气候挑战和农业国际竞争中的战略考量。美国、欧盟的政策具有明显的竞争性,强调以技术、标准手段形成气候竞争优势,建立气候-贸易同盟,进而借助同盟影响农产品国际贸易,巩固、提升竞争优势。中国政策则不以竞争为目的,重在展示兼具安全、增长与绿色的“中国方案”。“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是中国政策的优势所在。然而,在国际合作、技术研发、市场工具方面中国政策仍有不足,可能面临欧美绿色壁垒的挑战。因此,建议中国强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市场政策,并坚持“有为政府”优势,以更好地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应对未来农业国际竞争。
[学术文献 ] 构建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帮扶长效机制的经验及启示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推动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是实现托底性帮扶的关键路径。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研究发现,当前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面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技术缺口与人才流失并存、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失衡、准入受限与营销渠道不足四大挑战。基于国际比较视角,本文深入剖析了美国、日本和英国在推动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实践,并从生产资料积累、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收益分配三个视角总结了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帮扶的主要经验。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了包含基础保障机制、技术赋能机制、产业引领机制和市场拓展机制的四维分析框架,为建立健全中国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帮扶长效机制提供了系统性的政策建议。
[学术文献 ] 加强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思考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加强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对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优化科研资源的配置效能、加速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L农科院为例,阐述了加强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在分析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对策措施,以期为提升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学术文献 ] 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逻辑机理、现实基础与优化路径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领域的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已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但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上仍存在制约。为此,需从提高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等方面精准发力,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建成农业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学术文献 ] 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耦合协调研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目的】探究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耦合协调机制,从政策层面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方法】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熵值法,测算2010—2020年30个省级行政区(不包含西藏和港澳台)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计算二者的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并分析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结果】1)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自2010年以来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四大经济区来看,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和东北部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基本满足东部>西部>中部>东北部的规律。2)2014年是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到达最低值。【结论】本研究提出畅通农业科技成果落地应用渠道、提高要素投入转化为创新成果的效率等举措,有助于实现生产要素转变为经济效益的目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我国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