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1728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国外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演变、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主要以增产为目标,在增产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已成当务之急。美国、欧盟和日本在长期实践中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体系。基于此,本文系统分析了美国、欧盟和日本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的演变和经验,并针对中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都经历了启蒙、加速和成熟三个阶段,政策支持手段越来越多元化,支持重点逐步从资源和环境保护向农业可持续发展转变。在政策实施中,这些国家或地区注重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强调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多方协同合作,推进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系统性政策体系的构建,促进农民的教育和参与。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政策有效改善了农业环境,促进了有机农业发展,并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为更好地引导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应强化立法保障,推动政企农协同落实政策,构建全产业链的政策体系,深化农业补贴政策改革。
[学术文献 ] 有组织科研方式强化生物育种研究的思考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生物育种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和科技前沿领域。有组织科研是“大科学”时代强化生物育种科技创新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有力支撑。文章介绍了我国生物育种发展现状,从基础研究、核心技术、重大新品种创制等方面分析了生物育种发展存在问题,并围绕提升生物育种创新效能,从有组织科研角度提出加强战略引领、系统化布局选题、人才有组织协同配置、成果统筹管理、数智化发展所需资源统筹等加快提升生物育种研究水平的建议,以期为通过有组织科研方式提升生物育种创新效能提供参考。
[学术文献 ] 中国热带农业国际科技合作主体性构建研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热带农业国际科技合作从参与者向合作主体过渡提出了具体构建要求。本文分析了中国热带农业国际科技合作的主体性构建基础,采用政策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从把握中国热带农业的国际性特征、契合中国热带农业的发展主题、依托中国热带作物科技创新体系等3方面开展中国热带农业国际科技合作主体性构建路径,以实现中国在全球南方国家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链提升中的大国担当责任。
[学术文献 ] 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机理、困境与对策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颠覆性科技创新向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桥梁,贯穿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发展始终。论文明确了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成果转化活动,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将颠覆性、原创性科技成果深度落地扎根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可以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通过催生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动能,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仍面临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健全、跨领域协作难度大、缺乏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与推广队伍等诸多问题,需要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打造高效的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对接平台,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人才队伍,促进高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学术文献 ] 科技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策略研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变革的核心力量,融合了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双重效应的科技金融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生成与发展的助推器。科技金融通过“人力资本”“新料质”“新介质”和“新组合”等效应促进农业劳动者素质提升、劳动资料高阶转化、劳动对象深化广化和生产要素组合优化,加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然而,作用目标偏离,“嫌少避早弃农”偏好,金融结构欠合理以及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等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科技金融的赋能效应。因而,应通过创新科技金融作用目标、创新资金供需双方理念、强化科技金融结构创新、建设创新基础设施等途径,以充分释放“科技+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赋能效应,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
[学术文献 ] 贵州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发展路径研究 进入全文
中国知网
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集聚了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的优势农业科研力量,促进了科研成果与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紧密连接。文章以贵州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贵州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的重要意义、取得的发展成效、组建的模式,科学、客观剖析贵州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积极争取农业科技资源、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攻关等方面提出促进贵州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