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 > 术语详情

生物防治

词条出处: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词条标签:
生物防治 ;
词条阅读量:
1 ;
词条修订量:
0 ;

1图片

2详细介绍

       利用生物及其产物控制害虫的方法。包括传统的天敌利用和近年出现的昆虫不育、昆虫激素及信息素的利用等。昆虫的天敌包括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立克次体)、线虫、蛛形纲、昆虫纲(捕食性及寄生性昆虫)和一些脊椎动物;此外,还有尚未被利用的高等植物。生物防治可克服化学防治导致害虫抗药性、杀伤天敌和污染环境等缺点,是害虫综合防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史 中国早在2400年前,已认识家蚕僵病。古代有保护田禾,禁捕青蛙的禁令,有招引家燕、保护益鸟的习俗等。公元304年左右,已用黄猄蚁防治南方柑橘害虫(见黄猄蚁)。广东、福建的橘园至今仍在应用。用鸡鸭鹅灭蝗,最早见于明代(见中国古代农业害虫防治史),1929年江苏也有应用(见图),现存新疆还有此类报道。曾进行了多种农业害虫如重要水稻害虫、玉米害虫、棉作害虫及柑橘害虫等的天敌调查及初步利用,又进行了繁殖利用甘蔗赤眼蜂的试验。40年代曾试用细菌防治菜青虫,进行三化螟卵寄生蜂的田间保护试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物防治受到了应有的重视。195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昆虫研究所,曾设有生物防治研究室;1955年以来,引进了澳洲瓢虫、孟氏隐唇瓢虫、日光蜂、丽蚜小蜂、捕食螨和苏芸金杆菌、乳状菌、微孢子虫、线虫、杆状病毒等多类天敌。60年代以来,大量应用平腹小蜂、赤眼蜂、金小蜂、苏芸金杆菌、白僵菌、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蜘蛛、各种益鸟租杀蚜素等天敌和生物农药防治害虫,均获得良好效果;1960年3月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农林害虫生物防除学术会。70年代以来,研究成功赤眼蜂机械化繁殖和用柞蚕、蓖麻蚕等人工寄主卵大量繁殖技术。1979~1981年在全国开展主要害虫的天敌资源调查,为进一步利用天敌打下了基础。1980年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生物防治研究室。为交流生物防治经验,1979年广东昆虫学会创办了《昆虫天敌》季刊,198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室创办了《生物防治通报》季刊。1986年11月在广州召开第二届国际赤眼蜂及其他卵寄生蜂学术讨论会。中国的生物防治工作已从保护天敌,发展到改造环境,增加天敌,促进自然平衡,提高产品产量质量,降低防治费用的阶段。
      鹅鸭食蝗图
      (江苏浦口九伏洲,1929)
       其他国家较早的实例有1762年毛里求斯从印度引入一种椋鸟(Acridotherus tristis)防治红蝗。1878年俄国的梅奇尼可夫(И.И.Мечников,)等提倡应用绿僵菌防治奥国金龟甲。美国1888年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20世纪以来,世界生物防治研究机构的建立促进了生物防治的发展。英国皇家昆虫局于1927年建立花汉宫实验室(Farnham House Laboratory),研究害虫生物防治,1940年关闭,1947年重组成英联邦生物防治局(Commonwealth Bureau of Biological Control),其后又改为英联邦生物防治研究所(Commonwealth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Control,简称CIBC)。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生物防治机构。在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Biological Sciences,简称IUBS,)的赞助下,1956年欧洲建立了国际生物防治委员会(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utte Biologique),1965年改名为国际生物防治组织(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utte Biologique,简称OILB),并编辑出版《食虫者》(Entomophaga)杂志。 利用途径 可归纳为天敌保护,天敌的大量繁殖与释放,天敌的引移三类。 天敌保护 保护并促使天敌自然种群的增长,以加大对害虫的自然控制(natural control)能力。保护方法有多种多样:例如,用寄生蜂保护器保护水稻三化螟的卵寄生蜂;用草把收集蜘蛛,防治稻飞虱与叶蝉等;用巢箱,招引大山雀(Parus major)、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等森林益鸟啄食森林害虫。保护稻田的蝌蚪及青蛙,养鸭防治稻虫等(见以虫治虫)。 天敌的大量繁殖释放 当本地天敌的自然控制力量不足,尤其是在害虫发生前期,通过人工大量繁殖和释放天敌,可取得良好防治效果。天敌昆虫可大量繁殖、释放于田间或温室防治害虫,主要如赤眼蜂、平腹小蜂、金小蜂、丽蚜小蜂、草蛉、食虫瓢虫及农田蜘蛛、捕食螨等(见以虫治虫)。病原微生物也大量繁殖,加工为生物农药(见微生物防治)。如①细菌。以用苏芸金杆菌最普通,主要防治鳞翅目害虫的幼虫;还用日本金龟子杆菌防治日本金龟子;②真菌。以用白僵菌与绿僵菌最普遍。可用的还有汤氏多毛菌、虫霉、莱氏蛾霉、雕蚀菌、轮枝菌等;还用浅灰链霉菌杭州变种的代谢产物杀蚜素,防治橘芸锈螨、橘全爪螨、棉朱砂叶螨、苹果全爪螨及棉蚜等;③昆虫病毒。已在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有核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及质多角体病毒。其特点是寄主专一性强;在自然界滞留时间长,常能引起流行病,但现仍须通过活体繁殖,不易大量生产;④病原原生动物。常见的有蝗微孢子虫、玉米螟微孢子虫、杀灭微孢子虫及枞色卷蛾微孢子虫。微孢子虫的繁殖,一般要通过活寄主感染;⑤线虫。以斯氏线虫科、异小杆线虫科和索线虫科为主,能寄生多种害虫,一般能大量繁殖。其他如立克次体、支原体等对昆虫也有致病性,但由于未解决大量繁殖技术和某些安全问题,所以尚处于研究试验阶段,均不能大量繁放应用。 天敌的引移 主要是引移天敌昆虫(见以虫治虫),包括国际引种、国内移殖、或近地迁移。引移天敌的主要经验有:①引入对生态条件适应力较强或食性较专化的天敌,或用多种天敌防治一种害虫较易成功;②来自原产地同种,其次是近缘种或相近属害虫的天敌,或来自害虫种群密度低的群落中的优势种天敌较有效;③防治树木或长生长期作物上的害虫,或固定性害虫(特别是介壳虫),或外来新害虫较易成功。 特点 生物防治高效、经济、安全、与农业、化学、物理防治等结合成综合防治体系,效益更好。其优点有:①天敌是一类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异地引移或人工大量繁殖、释放、生产,成本也不高;②天敌常能长期控制害虫,如澳洲瓢虫对广东吹绵蚧的防治。引进的天敌昆虫与本地种的杂交种,治虫效率更高,如日光蜂对青岛苹果绵蚜的防治;③天敌能广泛扩散,自动搜索隐蔽分散寄主或导致害虫疾病流行;④天敌对作物、益虫、人、畜基本无害。其不足处是;一种天敌只能防治一种或少数几种害虫;寄生性天敌显效慢;防治效果常因环境条件变化而不稳定;不易贮运等。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