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 > 术语详情

微生物防治

词条出处: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词条标签:
微生物防治 ;
词条阅读量:
0 ;
词条修订量:
0 ;

1详细介绍

       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防治害虫的方法(见昆虫病原微生物)。美国斯坦豪斯(E.A.Steinhaus)1949年首先使用这一名词。用于防治害虫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制剂被称为微生物杀虫剂(microbial insecticide)。 简史 1578年中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已有冬虫夏草、蝉茸和僵蚕等病原真菌对昆虫寄生的记载。利用微生物防治害虫起源于对益虫的传染病研究。江苏太湖地区蚕农很早以前已用僵蚕体的悬浮液喷洒桑叶防治桑蟥。梅奇尼可夫(И.И.Мечников)1879年用绿僵菌使奥国金龟甲(Anisoplia austriaca)致病,这是微生物防治的早期试验。克拉西利希克(И.М.Красилыик)1884年开始生产这种制剂防治甜菜象甲,并指出人为诱发害虫流行病的可行性。由于对微生物知识缺乏和未掌握发病条件,使早期微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利用受到限制。直至20世纪20~50年代,利用苏芸金杆菌及其他几种细菌防治欧洲玉米螟,用金龟子芽孢杆菌和革氏新线虫防治日本金龟甲,以及用核多角体病毒防治林木叶蜂和苜蓿粉蝶等,害虫微生物防治才获得较满意结果。长期不合理地广泛应用广谱性、高残留化学农药引起害虫的抗药性、再猖獗和农药残毒等问题,更促进了害虫微生物防治方法的发展。 应用途径 主要有长效持久和速效短期两种。长效性持久防治,是将害虫病原微生物引入和移植到害虫种群中,使疾病持续传播、蔓延,且可绵延至后代种群而获得长期持久的防治效果。常用于长期处于较高经济受害水平的害虫。检验标准不是短期内的死亡率,而是使靶标害虫种群密度持久地控制在经济受害水平以下,或使一部分害虫获得亚致死性感染,有利于疾病的传播流行。这样的病原微生物有病毒、真菌、细菌、线虫和原生动物。昆虫病毒中尤以杆状病毒更为理想。欧洲云杉叶蜂的一种核多角体病毒,被引入加拿大纽芬兰,使这种叶蜂数十年未造成为害;欧洲松叶蜂的一种多角体病毒从瑞典引入加拿大安大略和美国,用于松林喷雾效果显著,取代了其他习用的方法。金龟子芽孢杆菌和缓死芽孢杆菌粉剂,在美国东北部防治日本金龟甲,也获得了长期控制的效果。 速效性短期防治是6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的一种防治方法,要求病原物施用后较快奏效,但须反复施用以达到短期抑制害虫种群目的,效果不受害虫种群密度的限制。这种途径适于防治某些经济阈值较高的易感性食叶害虫,但对经济收益高的作物,也用来防治某些经济阈值较低的害虫。此类病原微生物以细菌、真菌、病毒为主,其次为原生动物和线虫。微生物杀虫剂可人为地诱导发病,有些菌剂使用后未待病原在虫体内发育繁殖,就会由于病原所产生的毒素使害虫致死。易感的1~2龄幼虫可在吞食致病细菌和病毒后1~3天内死亡。有时被苏芸金杆菌侵染的幼虫能存活数天,但往往很快停止取食不再继续为害。微生物制剂使用方法与化学杀虫剂相似。 防治特点 其优点有:①多数昆虫病原专化性较强,对其他生物一般无害,不伤害天敌昆虫;②无残毒;③易感寄主对病原不产生抗性或发展慢;④病原可通过选择而增强致病力;⑤病原可在寄主虫体上增殖,作为再侵染源,通过寄主及其环境传播扩散;⑥某些病原可在人工培养基上或虫体内繁殖,生产简便价廉;⑦多种微生物制剂可以混用,或可与多种低剂量化学杀虫剂混用,而有增效作用。其缺点有:①病原制剂施用后到发病前有一段潜育期,效能发挥较化学农药慢;②多数病原须经口服侵染,无触杀性能,往往只对害虫生活史中的一个阶段有侵染作用;③在病原制剂未被昆虫食入或接触前,须维持病原活性和稳定状态;④多数病原制剂防治效果的发挥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⑤有些病原制剂难以大量生产,价格较贵;⑥微生物杀虫剂产品的标准化较难。 影响因素 主要有生物和物理两类。生物因素对持久性防治的影响较显著。涉及病原本身的致病力和感染力、病原在自然界中的滞留性能,寄主的种群密度、免疫性和易感性、以及寄主环境中的寄生和捕食性动物等。很多病原具有不同品系,以细菌、真菌较为常见,能表现出不同致病力;不同病原从一个寄主传播到另一寄主的能力也不同,都直接影响防治效果。病原生活周期中,如无对不良环境具抵抗力的发育阶段,一般不宜用于防治害虫。寄主种群密度高常有利于疾病流行,寄主易感性可因生理特性及发育期而异,对病原的抗性往往随寄主龄期增长而加强。靶标害虫所取食植物的营养状态、组织中氢离子浓度和产生的不同物质,也能影响其对病原的易感性,从而影响防治效果。物理因素对速效性短期防治影响较大。温度可影响病原与寄主昆虫间的关系、发病潜育期的长短。寄主发育的最适温度通常也适于发病,高温能促进取食而有利于口服侵染和病情发展。真菌病引起害虫大量死亡对温度要求不很严格,而湿度对真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菌丝发育均极重要,故真菌制剂在高湿季节和地区使用效果较好。线虫的存活和滞留也要求高湿。在一定温度下,高湿可诱发昆虫的细菌病。降雨有助于病原的扩散,雨量过大则起冲刷作用。风能降低相对湿度,不利于某些病原的生长发育,却是真菌孢子散播的有利因素。日光可提高气温并降低湿度从而影响病原。紫外线能使多种病原制剂如细菌、真菌的孢子及病毒失活,故在微生物杀虫剂中常加用活性炭等紫外线吸收剂。土壤可作为金龟子乳状病芽孢杆菌、白僵菌、微孢子虫、多角体病毒和线虫等的生存场所,土壤的肥力和酸碱度可影响病原。例如,富于腐殖质的土壤更适于真菌侵染土栖害虫,绿僵菌要求酸性土壤,而红僵菌则要求碱性等。 生产 ①兼性寄生的病原微生物常可用人工培养基大量增殖。如多数虫生细菌、真菌(如苏芸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等)和新线虫等。其中的半固体发酵表面培养法,使微生物生长在吸附于载体小颗粒表面的液体营养物中。麦麸、米糠、豆饼粉、花生饼粉等为常用培养基组分。加用非营养质固体小颗粒载体,固液界面、液气界面增大,有利于通气和增加产量。此法设备简单,不要求绝对无杂菌,但要求严格控制发酵过程的各个阶段。一般不需提纯产品,连同培养基质一起干燥即可。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则以液体培养基生产纯产品。实验室规模可用三角瓶在摇床上振荡培养,工业规模用发酵罐深层培养。发酵罐中接入0.1~10%容积的种子液,发酵过程须维持无杂菌。严格控制温度、通气、pH值,加入油类、聚乙二醇或硅酮等非溶性液体消除泡沫。用过滤和离心法回收培养液中的微生物。如有可溶性物则用溶剂提取、沉淀,树脂或活性炭吸附等。②以活体大量繁殖昆虫病原的方法用于专性寄生的病原(如病毒、微孢子虫、某些线虫等)。少数真菌和细菌(如金龟子芽孢杆菌)也要求活体培养。常用的方法是收集田间健虫或饲育健虫在室内接种感染;田间收集罹病虫体等。大规模生产常用人工饲料饲育寄主昆虫。③以组织培养增殖病原微生物已在多种昆虫病毒中取得较快进展,但此法用于生产防治尚处于实验阶段。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