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条件:
筛选

共检索到93,权限内显示50;

  • 时间
  • 相关性

已选文献:0

导出引用格式
罗锡文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南农业大学

罗锡文(1945.12.2),农业机械化工程专家,湖南省株洲市人。1970年华中工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在贵州省铜仁县农机厂工作9年,1982年在华南农学院获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学位,80年代后期在美国进修2年。现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长期从事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与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首创同步开沟起垄施肥水稻精量穴播技术体系

尹伟伦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1945.9.18- )生物学、森林培育学家。出生于天津市,原籍河北省。1981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教授,兼任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法人,中国杨树委员会主席,国际杨树委员会执委,中国植物委员会常务理事等。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教授。

在森林培育和生物学学科交叉领域工作。针对我国林地生产力和生态效益低下的原因是造林缺乏抗逆、速生良种,且抗逆性和生长潜力筛选也无快速量化技术的难题开展研究。发明植物活力测定仪,首创鉴别苗木和根系死活新技术,为造林壮苗质量把关,鉴定为“具有创造性和突破性的国际领先地位”;创建林木抗旱、抗盐能力定量评价技术,为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筛选抗逆良种;建立评价苗木质量的生理指标体系,从生命活力本质筛选壮苗,鉴定为“重大技术变革与创新,把我国该领域推向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光合性能预测生长潜力技术,被“世界林业纪要”国际评价为“卓越成就”;.攻克速生良种园难开花、结实少、不能丰产良种的世界难题,人工促进速生优株早花、丰产良种,极大缩短育种周期,鉴定为“填补林木开花理论空白”。

发表论文81篇,著作10部,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共4项、国家教学一等奖1项、省部一等奖3项;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教师等10项荣誉。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宗懋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陈宗懋(1933.10.1- )茶学专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海盐县人。1954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植保系。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和国际茶叶协会副主席。

60年代开创茶叶农残研究,提出各类农药在茶树上降解规律和预测模型、18项国标和5项部标。首次探明空气漂移是茶叶农残徘徊不降的原因,研究居国际前沿水平。其实验室被欧盟确认为中国茶出口唯一认可检验机构。近年对降低我国茶叶农残有突出贡献,三年全国超标率由80%降至20%。90年代开拓昆虫化学生态学新领域,从茶树-害虫-天敌化学通讯机制着手,明确害虫和天敌定位的化学生态机制,具创新性。论文在《J. Chem. Ecol. 》

陶澍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陶澍,男,1950年8月生,汉族,江苏省无锡市人, 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81年、1984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84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工作。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现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1991年),长江学者(2000年)。 陶澍主要研究微量有毒污染物排放、行为、归趋和效应等区域尺度环境过程;

余松烈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中国工程院院士

山东农业大学

余松烈(1921.03.13-2016.04.20)小麦专家。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1942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长期从事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首创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改变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规栽培方法,为我国黄淮海麦区小麦高产开创了新途径。1976年在山东滕县种精播试验田时,创出了小麦平均亩产638公斤的高产记录。到1991年,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在山东推广达1217万亩,在全国累计推广10690万亩, 增产小麦43.6亿公斤。先后获得过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3年山东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被农业部定为我国九五重点推广项目。主持的国家课题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的研究,1986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拔尖人才,1990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1992年山东省委、省府授予重奖及山东省科教兴农先进工作者称号。80年代末开始与同志们从事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际研究,现已获得初步成果。1996年开始在山东省示范推广。作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先后指导培养硕士生16人,博士生28人,早期毕业的研究生,现已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从事小麦的教学、科研及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技术工作六十余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00篇,出版专著10本。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邹学校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邹学校(1963.07.24-),蔬菜学专家,湖南省衡阳县人。1986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园艺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现代农业(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辣椒育种及资源创新。创制出应用范围很广的辣椒骨干亲本,主持选育辣椒新品种50余个,在全国各地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辣椒品种早熟、丰产、抗病、抗逆、耐贮运、加工、机械化采收水平。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先后出版著作12部,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9名。还获得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华农业英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宋微波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海洋大学

宋微波,男,1958年12月生,江苏睢宁人。1978年9月—1985年7月在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水产系就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85年7月留校任教至今;1986年9月—1989年1月于联邦德国波恩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所长。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良恕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

卢良恕(1924.11.03-2017.01.04)小麦育种、栽培、农业与科技发展专家。浙江湖州人,出生于上海,1947年1月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农业部科技委副主任(部党组成员)、中国农学会会长等,是十二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主持选育早熟、抗锈、丰产的“华东6号”等系列小麦优良品种,推动了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主持完成“中国粮食与经济作物发展综合研究”、“我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理论道路和模式”等多项重大农业宏观战略课题,其中两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造性提出“现代集约持续农业”、“食物安全”、“种植业三元结构”等重要战略观点,在高层次决策咨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立足区域协调发展,关注沿海发达地区、资源“金三角”、黄土高原、西部贫困地区等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突出成效。已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主编和专著10余部。曾荣获1998年度“中国工程科技奖”及2001年中国老科协“科技耆英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庄巧生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庄巧生,男,1916 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1939 年毕业于成都金陵大学农艺系,1945—1946 年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学院等处学习小麦品质测试技术。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第四届理事长,《作物学报》主编,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 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毕生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主持育成10 多个冬小麦优良品种;他积极探索改进育种方法,是国内较早倡导使用三交和复合杂交的少数育种学家之一,在推动数量遗传学和计算机在中国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及倡导改良小麦加工品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他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国小麦育种攻关,参加主编《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和《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等专著,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和繁荣作物科学作出重要贡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983、1984、1985)、北京市技术改进一等奖(1984)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1995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990 年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9 年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三农”模人物荣誉称号。百年人生,淡定从容,不为清寒所困,不因荣辱扰心,麦田是他的最爱。几分机缘,几许执着,用尽毕生心智,培育出10 余个优良小麦品种,总结了中国小麦品种改良的历史成果。他为祖国广袤的田野编织了一幅丰收的金色画卷,也抒写了一个育种学家的华彩人生。

唐启升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唐启升(1943.12.25),海洋渔业与生态学家。辽宁大连人,1961年毕业于黄海水产学院,1981-84年赴挪威、美国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名誉所长

首页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尾页跳转

应用推荐
  • 学术趋势分析

    基于权威农业科技文献(论文、专利)、获奖科技成果数据,采用文献计量、统计、聚类等方法,分析学科发展态势、机构科研竞争力、国家科研状况等。该应用可自动生成分析报告,内容涵盖中外文期刊论文分析、国内专利分析、获奖科技成果分析等,报告提供下载与编辑。

  • 专家学术圈

    专家学术圈收录有重大科研创新成果和学术影响力的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内容包括专家基本简介、教育背景、研究方向、所在机构、科研成果等多字段信息,打造农学界权威、专业专家库。专家详情页面关联展示已发表期刊论文、科技成果、农业专利等科研产出情况,并通过可视化分析展示专家科研成果分布情况、研究主题、机构或学者合作关系。提供农业学科分类、首字母搜索和模糊检索等快速导航功能,方便用户快速查找专家和科研成果信息。

  • 科技文献智能问答

    面向复杂自然语言问句的科技文献智能问答系统,识别和理解用户检索意图并提供答案,支持用户用自然语言表达关键词、作者、发文机构、出版年、基金项目、期刊、影响因子等与科技文献相关的问答需求。既可处理简单的仅针对特定实体类型、属性或关系的问题,如某学者发表的文章、某主题相关的论文,也可理解多个实体类型、属性或关系的复杂问题,查询某学者参与的某课题支持发表的论文,同时限定出版年份、收录级别以及主题。

  • 农知搜问

    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全球数字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新一代生产力工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千行百业数智化升级发展。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创新。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突飞猛进,必将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中国农业将进入数智化发展新阶段。 为加快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助力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启动“中国农业知识大模型”建设工程,携手同方知网共研联创我国首个知农、懂农、助农、兴农的农业通用大语言模型,逐步形成NLP、CV、多模态等基础模型能力,打造可融入农业生产、经营、科研、智库决策等各业务系统的农业专业知识增强大模型,赋能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中国农业知识大模型,简称农知大模型,整合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海量的农业专业数据和科技文献等资源,以同方知网自主可控的华知大模型为底座,面向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生产、农技科普、农业决策等多领域应用场景,提供涵盖农业全产业链专业知识的智能化知识服务,高效服务于各级政府单位、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农业企业、农技人员等,提升农业智能知识服务能力,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助力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 基于农知大模型农知搜问、农知伴读、农知推送、科研助手等智能化服务和工具,可以满足用户在农知增强检索及农技知识问答、农业数智分析、乡村振兴及智库服务等具体细分场景应用需求。 农知大模型——知农、懂农、助农、兴农,是中国农业迈向智能化、现代化的强大引擎。

  • 科技文献主题标引

    该工具利用权威的知识组织工具与深度学习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相结合,通过深入分析文献内容和语义信息,可以快速提取文献的主题词,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献的主题和内容,也为科技文献的深度语义揭示、分析和组织利用等提供支撑。 核心功能包括:(1)对单篇文献进行标引分析。即,输入单篇文献的标题、摘要等信息,可以快速提取文献的主题词。(2)支持多篇文献的批量上传和标引分析。用户可以一次性将所有文献上传到这个工具中,一次性完成所有的标引分析工作。(3)支持导出多篇批量标引的结果,方便使用者将结果应用到其它系统和功能中。(4)在标引分析过程中,该工具也可以标引出文章的关键词、主题词以及它们所属的范畴。

搜索历史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