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条件:
筛选

共检索到7;

  • 时间
  • 相关性

已选文献:0

导出引用格式
袁明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袁明博士,生物学院植物科学系教授。1995年获得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199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2000年度)。目前任植物科学系系主任、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植物学报》编委,《科学通报》特邀编辑,《植物学通报》副主编。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2年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8年7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0年10月至1995年7月,分别在英国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英国John Innes Institute以及美国Purdu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5年7月回国,在生物学院任教。 1998年和1999年两次赴香港大学植物学系进行合作研究。 2001年聘为教授。

何健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系

何健,籍贯江西南康,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资源微生物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环境生物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农业大学“133重点人才工程”优秀骨干教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教学:基础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学实验,现代微生物研究技术与方法。研究方向:环境微生物学与环境工程,除草剂微生物降解菌株、基因资源发掘和除草剂降解代谢机制研究。

李常保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研究员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李常保,男,1972年生,中共党员,博士,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分别于1996年、1999年及2006年获山东农业大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1999年7月-2010年3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2006年7月至2008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3月至今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工作。中国农学学会成员、中国遗传学会会员、中国园艺学会番茄分会会员,入选《当代中国人才库》、《华夏英杰》、《中国人才辞典》、《中国国情报告?专家学者卷》等。 研究领域:番茄遗传育种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研究方向:1)番茄种质资源库构建;2)番茄功能基因及功能基因组学;3)番茄重要性状(基因)分子标记设计及应用;4)番茄分子育种技术;5)番茄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杨晓光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杨晓光,女,1967年12月出生。1990年北京农业大学本科毕业,1993年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气象学专业硕士毕业,1998年中国农业大学耕作与栽培专业博士毕业。现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气象系教授、博导,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常务理事,《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Global Change Biology》、《中国农业科学》、《地理学报》、《应用生态学报》、《中国农业气象》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审稿专家。

陈晓阳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教授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1976—1979:云南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 1985-1988:北京林业大学遗传育种学科硕士研究生,获农学硕士学位; 1991-1994:北京林业大学遗传育种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99年-2000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1975.7-1975.12年:四川青川县工农公社知识青年; 1975-1977:四川省青川伐木厂工人; 1980-1986:助教; 1986-1990:讲师 1990-1994:副教授; 1994:教授 1995年-1998年 作为中央、国家机关首批援藏干部任西藏农牧学院林学系主任 1999年-2000年 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 2000年-2001年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2001年-2002年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兼外语学院院长 2003年-2004年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兼林产材料学院院长 2004年-2006年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 2006年-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

刘恒贵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刘恒贵,男,1975年生,博士,副研究员。分别于2003和2007年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农学硕士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1年在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以学科带头人受聘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先后从事HBV的T细胞免疫应答、HIV-1的免疫耐受机制和T细胞负调控免疫分子的研究。目前主要从事以下方面的研究:1. 在病原感染过程中家畜免疫调控分子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机制;2. 病原体的抗原学研究;3. 研究猪肺炎支原体感染动物后,在体内诱导免疫应答的特点以及它在感染过程中对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齐顾波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一、基本信息 姓 名:齐顾波 职 称:教授 职 务:系主任 所 在 系:发展管理系 办公地点:东区民主楼249室 联系电话:62737273 电子邮箱:qigupo@cau.edu.cn 二、主要研究兴趣和研究领域 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中的技术与制度创新;国际发展合作 三、教育经历 1987-1991 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本科毕业,学士学位 1991-1996 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博士毕业,博士学位 四、工作经历 1996-1998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1998-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教授(自2006年) 五、主讲课程 本科生:发展经济学 硕士生:性别与发展,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 博士生: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农业 六、发表中文论文 1. 齐顾波,于乐荣,中国与非洲农业合作的逻辑:制度的模仿与适应,《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16.12 2. 齐顾波,孟雷,联合应对全球贫困挑战:中非农业合作实践,《国际援助》,2016.5 3. 王振,齐顾波(通讯作者),分歧与弥合:循环农业发展中的利益群体分析,《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第9期:13-17 4. 张纯刚,齐顾波,突破差序心态重建食物信任——食品安全背景下的食物策略与食物心态,《北京社会科学》,2015 (1): 36-43 5. 张纯刚、贾莉平、齐顾波(通讯作者):乡村公共空间:作为合作社发展的意外后果,《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8-14 6. 杨瑞玲,齐顾波(通讯作者),左停,后禁牧时期农牧交错带草场利用和管理的探索——基于对宁夏盐池县开牧试验的实地调研,《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1期 7. 于圣洁,张纯刚,齐顾波,自然灾害情境下的性别研究:回顾与前瞻,《妇女研究论丛》,2014年6期 8. 梁振华,齐顾波(通讯作者),农村发展项目中的村干部能动行为分析——基于宁夏张村的个案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期 9. 张纯刚,齐顾波,震后标语与灾害文化的构建--以《标语如潮见真情》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年第8期 10. 梁振华,齐顾波(通讯作者),村庄虚空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妇女多元角色分析—基于河南范庄的个案研究,《西北人口》,2013年第5期 11. 齐顾波,罗江月,中国与非洲国家农业合作的历史与启示,《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4): 11-17 12. 齐顾波,常宏蕾,徐秀丽,农村地下水资源管理中的获取机制研究——以河北省A村为例,《水资源保护》,2009年第6期 13. 李小云,齐顾波,龙治普,赵静娟,乡村社区秩序重塑:外部干预与农户生计的互动,《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5 14. 李小云,齐顾波,徐秀丽,行动研究: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中国农村观察》. 2008.1 15. 张丽,齐顾波(通讯作者),生计脆弱性下贫困农户的农业技术服务需求,《农村经济》,2008.8 16. 张树川,龙治普,齐顾波(通讯作者),左停,草原社区管理模式研究——以宁夏盐池为例,《草地学报》, 2007.9 17. 齐顾波,胡新萍,草场禁牧政策下的农民放牧行为研究———以宁夏盐池县的调查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18. 李小云,胡新萍,齐顾波,龙治普,农牧交错带草场禁牧政策下草场制度创新分析,《草业科学》,2006.12 19. 齐顾波(2003),政策干预与性别公平,《贵州农业科学》,第3期 20. 齐顾波,李小云(2000),扶贫实践中妇女性别需求变化研究—以小额信贷项目为案例,《妇女研究论丛》,第4期 七、发表英文论文 1. Xiuli Xu, Xiaoyun Li, Gubo Qi, Lixia Tang and Langton Mukwereza (2016).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Knowledge: The Case of China’s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Centers in Africa. World Development, World Development Vol. 81, pp. 82–91 2. Ian Scoones, Kojo Amanor, Arilson Favareto and Gubo Qi (2016). A new politics of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Chinese and Brazilian engagements in African agriculture. World Development Vol. 81, pp. 1–12 3. Gubo Qi, Lerong Yu, Dawit Alemu, Seth Cook and Xiaoyun Li (2015) "Copying the Extension System of China and Beyond:Implementing the Chinese Agriculture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Centre in Ethiopia", IDS working paper 128, http://www.future-agricultures.org/research/cbaa/8031-china-brazil-paper-series 4. Gubo Qi, Zhenhua Liang and Xiaoyun Li (2014) ‘Christian Conversion and the Re-imagining of Illness and Healthcare in Rural China’. The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15 (5): 396-413 5. Xiuli Xu, Gubo Qi, Xiaoyun Li (2014) ‘Business Borderlands: China’s State Agribusiness Overseas’. IDS Bulletin . 45 (4): 114-124 6. Li Xiaoyun, Tang Lixia, XuXiuli, Qi Gubo and Wang Haimin (2013) ‘What can Africa Learn from China’s Experienc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 IDS Bulletin 44.4: 31-41. 7. Song, Y., Qi, G., Zhang, Y. and Vernooy (2013) ‘Farmer cooperatives in China: diverse pathways to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November: DOI:10.1080/14735903.2013.858443 8. Qi, Gubo (2013) ‘Climate Change, Food Security, and Povert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Aris Ananta, Armin Bauer and Myo Thant (Eds.) The Environments of the Poor in Southeast Asia,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32-45. ISEAS Publishing 9. Qi Gubo (2012)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Poverty in Focus. June: 18-20 10. Qi Gubo, Wu Benjian, Wu Bin. (2012) Access to resources for farmer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n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of two cases in Shicun Village, Tengzhou City, Shandong. In Wu Bin, Yao Shujie and Hen Jian (Eds.) China’s development and harmonization: Towards a balance with nature, society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409-438). London: Routledge. 11. Qi Gubo (2011). Climate Change and Poverty Reduction Policies. Policy Study on the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to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s New Stage. UNDP website: http://www.undp.org.cn/downloads/UNDP-PS-E.pdf 12. Zhang Li, Qi Gubo, and Ronnie Vernooy, with Long Zhipu and Li Jingsong (2010): Mainstreaming CBNRM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 Ronnie Vernooy (ed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Practice—Examples from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ndia Pvt. Ltd. New Delhi 13. C.V.O Eneji, Qi Gubo (corresponding author), G. Umoren, O.C.Ajayi, S. Oden-Nicholas, D.B. Enu and P. B. Edet (2009):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the Cross River National Park, Nigeria. Journal of Agriculture, Biotechnology and Ecology, Volume 2 Number 1 2009: 57-68 14. V.C.O. Eneji, Qi Gubo, F.I.Okpiliya, E.J. Aniah, D.D. Eni and D. Afangide (2009): Problem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the Nigerian scenario. Impact Assessment and Project Appraisal. Volume 27 Number 4 December 2009: 301-307 15. Li Xiaoyun, Xu Xiuli. Qi Gubo. Ronnie Vernooy. (2009): Mainstreaming participatory rural development studies in China in Ian Scoones and John Thompson.(eds). with a foreword by Robert Chambers. Farmer First Revisited. Practical Action Publishing Ltd. March. 16.Li Xiaoyun, Qi Gubo and Xu Xiuli. (2009): Emergence of farmer-centere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 in Ian Scoones and John Thompson.(eds). with a foreword by Robert Chambers. Farmer First Revisited. Practical Action Publishing Ltd. 17. Qi Gubo, Wang Haimin, Zuo Ting. (2008): Farmers’ Access to Internet Information: Pathways, Interests and Costs: A typical Survey in Southern Hebei Province of China. In: Li Daoliang, etc (eds.),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omputer An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Volume II: 1155-1168 18. Qi Gubo, Xu Xiuli, Zuo Ting, Li Xiaoyun, etc. (2008): Introducing participator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he case of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Extension. Vol. 14 (1): 7-20 19. Qi Gubo. Gender Dimensions in China’s Rice Livelihood Systems in Changing Milieu of Technologies and Economy. Country paper in Meeting of Regional Consultation on “Gender Dimensions in Asian Rice Livelihood Systems in Changing Milieu of Technologies and Economy”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Banglamphu, Bangkok, March 9-12th, 2004 八、出版著作/教材/编著/译著 1. 乔玉辉,齐顾波,顾惜思,卜慧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路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5月 Li, X., Qi, G., Tang, L., Zhao, L., Jin, L., Guo, Z. and Wu, J. (2012)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Afric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London: Routledge 2. 齐顾波,陶益清,于乐荣,《发展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3. 李小云,齐顾波,徐秀丽,《发展理论导论》,译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5月 4. 李小云,齐顾波,徐秀丽,《普通发展学》(第2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 5. 徐秀丽,李小云,齐顾波,《让知识推动政策的改变——如何使发展研究发挥最大的作用》,译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 6. 齐顾波,徐秀丽,王立全,求知乡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0月 7. 李小云,齐顾波,徐秀丽,参与式科技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年10月 8. 陈洁,齐顾波,罗丹,中国村级债务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8月 九、主持科研项目 1. 支持农民组织及农村创新研究, 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2008-2011 2. 北欧农业发展研究,农业部,2011 3. 农民创新体系研究,诺丁汉大学,2011 4. 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行动援助,2011-2012 5. 农业投资模式及其利益分享机制研究,英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2012 6. 可持续农业发展合作研究,英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2012 7. 中国循环农业政策研究,国际行动援助,2014-2015 8. 中非农业合作形式及有效性研究,国际行动援助,2014-2015 9. 西方发展援助与中国发展援助的战略政策比较分析(子课题主持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6-2019 十、组织或参加国际会议 1. 2012年5月参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IPG在巴西的巴西利亚举办的“Role of South-south Cooperation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Africa”国际会议并大会发言 2. 2013年4月参加在印度德里举行的由印度外交部和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共同举办的“Conference of Southern Providers: South-south cooperation: Issues and Emerging Challenges” 3. 2013年7月组织“中国-巴西-非洲农业发展合作研讨会”,近十个国家的人员与会。 4. 2013年12月组织“可持续农业发展合作研讨暨新书发布会”,与会人员来自近三十个从事可持续农业研究、实践和政策制定的机构 5. 2015年11月组织“中非农业合作对非洲减贫影响研讨会”,与会人员来自近三十多个机构。2015年11月组织“小规模农户循环农业实施效果研讨会”,参与者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推广机构、公益组织以及农民组织 6. 2015年7月参加意大利米兰大学组织的国际会议并大会发言(State University of Milan),“Land, Water & Resources Rights:Global Governance Among The Centrality Of Human Life, Environment Sustainability And Commercial, Extractive & Industrial Production”,来自全球五十多个研究机构的人员参加了该会议。 7. 2015年9月参加南非国际关系研究所组织的会议(South Afric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Network of Southern Think Tanks (NeST) Technical Working Group Meeting”,来自新兴经济体各国政府部门、研究及政策智库部门的近三十人参加了该会议。 8. 2016.10.3, 荷兰海牙,荷兰外交部组织圆桌会议“Converg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Approaches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十一、获奖 1. 农村发展教学的国际化探索与开拓,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2. 农村发展教学的国际化探索与开拓,中国农大教学成果特等奖 3. 《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研究生课程,2013年度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建设 4.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特色教学成果,2008年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5. 广西桑蚕业竞争力研究,全国农业推广硕士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奖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跳转

应用推荐
  • 学术趋势分析

    基于权威农业科技文献(论文、专利)、获奖科技成果数据,采用文献计量、统计、聚类等方法,分析学科发展态势、机构科研竞争力、国家科研状况等。该应用可自动生成分析报告,内容涵盖中外文期刊论文分析、国内专利分析、获奖科技成果分析等,报告提供下载与编辑。

  • 专家学术圈

    专家学术圈收录有重大科研创新成果和学术影响力的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内容包括专家基本简介、教育背景、研究方向、所在机构、科研成果等多字段信息,打造农学界权威、专业专家库。专家详情页面关联展示已发表期刊论文、科技成果、农业专利等科研产出情况,并通过可视化分析展示专家科研成果分布情况、研究主题、机构或学者合作关系。提供农业学科分类、首字母搜索和模糊检索等快速导航功能,方便用户快速查找专家和科研成果信息。

  • 科技文献智能问答

    面向复杂自然语言问句的科技文献智能问答系统,识别和理解用户检索意图并提供答案,支持用户用自然语言表达关键词、作者、发文机构、出版年、基金项目、期刊、影响因子等与科技文献相关的问答需求。既可处理简单的仅针对特定实体类型、属性或关系的问题,如某学者发表的文章、某主题相关的论文,也可理解多个实体类型、属性或关系的复杂问题,查询某学者参与的某课题支持发表的论文,同时限定出版年份、收录级别以及主题。

  • 农知搜问

    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全球数字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新一代生产力工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千行百业数智化升级发展。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创新。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突飞猛进,必将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中国农业将进入数智化发展新阶段。 为加快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助力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启动“中国农业知识大模型”建设工程,携手同方知网共研联创我国首个知农、懂农、助农、兴农的农业通用大语言模型,逐步形成NLP、CV、多模态等基础模型能力,打造可融入农业生产、经营、科研、智库决策等各业务系统的农业专业知识增强大模型,赋能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中国农业知识大模型,简称农知大模型,整合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海量的农业专业数据和科技文献等资源,以同方知网自主可控的华知大模型为底座,面向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生产、农技科普、农业决策等多领域应用场景,提供涵盖农业全产业链专业知识的智能化知识服务,高效服务于各级政府单位、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农业企业、农技人员等,提升农业智能知识服务能力,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助力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 基于农知大模型农知搜问、农知伴读、农知推送、科研助手等智能化服务和工具,可以满足用户在农知增强检索及农技知识问答、农业数智分析、乡村振兴及智库服务等具体细分场景应用需求。 农知大模型——知农、懂农、助农、兴农,是中国农业迈向智能化、现代化的强大引擎。

  • 科技文献主题标引

    该工具利用权威的知识组织工具与深度学习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相结合,通过深入分析文献内容和语义信息,可以快速提取文献的主题词,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献的主题和内容,也为科技文献的深度语义揭示、分析和组织利用等提供支撑。 核心功能包括:(1)对单篇文献进行标引分析。即,输入单篇文献的标题、摘要等信息,可以快速提取文献的主题词。(2)支持多篇文献的批量上传和标引分析。用户可以一次性将所有文献上传到这个工具中,一次性完成所有的标引分析工作。(3)支持导出多篇批量标引的结果,方便使用者将结果应用到其它系统和功能中。(4)在标引分析过程中,该工具也可以标引出文章的关键词、主题词以及它们所属的范畴。

搜索历史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