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专题
>
专题
> 详情页
“十四五”期间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若干重大问题与举措
- 关键词:
- 来源:
- 中国农村经济
- 全文链接:
- //agri.nais.net.cn/topic/downloadFile/d5eea937-2f7c-48fd-bfd0-d04a2c41d956
- 来源地址:
- 资源所属:
- 乡村振兴专题
- 类型:
- 学术文献
- 语种:
- 中文
- 原文发布日期:
- 2020-11-30
- 摘要:
- 丘陵山区是中国重要的果蔬茶和特色粮油生产基地,是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区域。然而由于地形条件限制,目前中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远低于平原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严重滞后。对丘陵山区的农田进行小并大、短并长、坡改平等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工程改造,是解决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滞后问题的关键措施。本文首先从丘陵山区在全国农业农村中的重要性、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带来的问题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解决方案等三个维度阐述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的内在逻辑,然后实证分析了国内外的实践案例,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宜机化关系、改造对象范围如何确定、改造资金和补贴资金如何测算、具体改造工作机制如何选择、改造技术标准如何优化等农田宜机化改造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按照目前每公顷15000~60000元的改造成本计算只需要每年每公顷额外带来412.5~1650元的效益就能盈亏平衡,而目前实践中宜机化改造后的耕地每年每公顷至少能额外产生4500元的收益;此外农户参与、先建后补、定额补助、差额自筹的工作机制要优于全部由政府包办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机制。
- 所属专题:
-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