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专题 > 专题 > 详情页

农业“卡脖子”技术:系统解读及应对路径

关键词:
来源:
中国知网
来源地址: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8t0HcLKTPb21XZoOIqHyVaGNv35MuqZwEJL_GHwf416WXh9qqTefNMq5I9dftVHNhnbQLpNyA1sPY9-h6CymwkiD6aTreG3M8QHzBJTK0mA3tszpsPxcC5J0JvhW_uBttsVcWoa80i-oQr6GVuiAHVMqbf0ANzlJ_tP654kAI5HIFFVkoHvd9g==&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类型:
学术文献
语种:
中文
原文发布日期:
2025-05-19
摘要:
农业的弱质性、风险性、基础性与公益性等特点使得农业“卡脖子”技术呈现出技术、经济与社会的多维内涵及特征。这决定了农业“卡脖子”技术复杂多元的形成逻辑:既有旧模式与新阶段内生性矛盾的制度逻辑和强公共物品性的属性逻辑,也有风险高、收益低的经济逻辑和长期忽视基础研究的政策逻辑。基于农业“卡脖子”技术的多维内涵,本文遵循“技术本质→市场响应→战略价值”的渐进识别路径构建了农业“卡脖子”技术三阶段漏斗式识别框架并就中国农业作存在性判断,结果表明,中国在农业种业、农业机械、智慧农业三大领域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卡脖子”技术。据此提出应构建“体制创新-机制优化-主体协同-基础强化”四位一体的系统方案应对农业“卡脖子”技术问题。
相关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