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专题
>
专题
> 详情页
学者搭建克服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桥梁”
- 关键词:
- 来源:
- 华中农业大学
- 全文链接:
- //agri.nais.net.cn/topic/downloadFile/885d1ceb-f5f6-4f5a-b464-8c9d0471aa80
- 来源地址:
- http://news.hzau.edu.cn/2023/0227/65694.shtml
- 资源所属:
- 杂交水稻专题
- 类型:
- 前沿资讯
- 语种:
- 中文
- 原文发布日期:
- 2023-02-27
- 摘要:
- 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亚种间的杂交后代表现出更强的杂种优势和更高的产量潜力。但是籼稻和粳稻亚种间存在合子后生殖隔离,导致亚种间的杂种结实率仅为10%-30%,这种杂种不育现象极大地限制了亚种间强杂种优势的利用。培育与籼稻和粳稻杂交都产生正常可育后代的广亲和品种,是克服籼粳杂种不育、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的有效途径。但是,杂种不育的表型涉及雄配子败育、雌配子败育、雌雄配子不亲和等多种类型,在不同杂交组合鉴定的水稻杂种不育位点或基因超过50个,这些位点和基因间可能存在复杂的互作,给广亲和品种的精准设计和培育带来了困难。2023年2月25日,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洪山实验室欧阳亦聃教授、米甲明副教授合作在Molecular Plant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 minimal genome design to maximally guarantee fertile inter-subspecific hybrid rice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提出了“最简”基因组设计育种策略:鉴定到籼粳杂种不育效应最大的四个位点S5、f5、pf12和Sc,图位克隆了pf12位点并基于基因编辑创建了该位点的人工亲和系。剖析了四个位点自然变异的广亲和等位基因类型,通过对不同亲和模块在恢复系的组装创制了强广亲和性品种,可培育花粉和胚囊育性超过90%、正常结实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对未来培育高产籼粳杂交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工作提出“三步走”的实验方案(图1):首先是以少投入、短周期和高效率为目标,通过籼稻、粳稻和广亲和种质材料的F1杂种评估杂种不育的程度,并通过籼粳交的F2群体鉴定了效应最大的杂种不育位点,发现杂种胚囊不育位点S5和杂种花粉不育位点f5、pf12、Sc在典型籼粳交的遗传效应最大,是培育广亲和品种必须要关注的位点。在此基础上图位克隆了定位于第12染色体的杂种花粉不育位点pf12。研究团队对pf12位点的研究源起20年前,通过对籼稻、粳稻和广亲和材料的三交群体定位到了这个位点,发现pf12位点严重降低杂种花粉和小穗的育性。研究团队基于近等基因系对pf12进行了精细定位,发现定位区间内来自籼稻特异的pf12A基因在杂种中扮演着杀死粳稻雄配子、导致杂种后代偏分离的角色。通过基因编辑创建了pf12位点的人工亲和系,结果表明pf12A敲除后,杂种的花粉育性和结实率显著上升,且后代分离比恢复为孟德尔分离比。但是需要指出,对pf12位点的操纵是创建广亲和品种的必要非充分条件。鉴于此,研究团队进一步基于籼稻、粳稻和广亲和种质资源Dular两两杂交的F2群体剖析了S5、f5、pf12和Sc位点自然变异的广亲和等位基因类型,并将不同组合的亲和模块组装到优良恢复系9311中。获得的系列广亲和中间材料和6个粳稻、2个籼稻的测交结果表明,籼粳杂种的花粉育性随着组装的亲和模块的增加可提高至90%以上,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而一直被认为调控杂种花粉育性的f5、pf12和Sc位点,其对应的广亲和等位基因在聚合系中,对胚囊育性的提高表现出“协同效应”,可以显著地降低杂种胚囊降解、小胚囊和极核异位的比例,从而将籼粳杂种的胚囊育性提高到90%以上。最终籼粳杂种的平均结实率为84.75%,可以保障亚种间杂交稻的大田生产,实现了“一桥飞架籼粳,天堑变通途”的设想,让未来籼粳杂交稻的基因组设计育种进入新纪元。
- 所属专题:
-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