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专题 > 专题 > 详情页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在真菌混源萜生物合成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关键词:
来源: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来源地址:
https://www.im.cas.cn/xwzx2018/kyjz/202404/t20240416_7103820.html
类型:
前沿资讯
语种:
中文
原文发布日期:
2024-04-16
摘要: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钢研究团队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马国需团队合作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论文,题为Two Cytochrome P450 Enzymes Form the Tricyclic Nested Skeleton of Meroterpenoids by Sequential Oxidative Reactions。该研究解析了大型真菌来源的混源萜clavilactone A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环化机制,有助于实现其高效精准制备。Clavilactones是分离自大型真菌棒柄杯伞(Clitocybe clavipes)的一类莽草酸途径来源的混源萜,表现出良好的酪氨酸激酶抑制活性,具有开发成为抗肿瘤药物的潜力,但其生物合成途径和机制尚未被解析。在前期工作基础上(ACS Catal. 2023, 13, 20, 13717–13728),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clavilactones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两个P450酶ClaR和ClaT的功能,完整解析了clavilactone A的生物合成途径和环化机制。其中P450酶ClaR通过催化底物geranylhydroquinone分子内对苯二酚及烯丙基的双自由基结合反应形成新颖的苯并十元碳环wigandol,接着多功能的P450酶ClaT催化十电子氧化反应,立体选择性的合成α,β-环氧-γ-内酯结构单元,完成clavilactone A中10/5/3三环嵌套结构的合成。该研究首次报道了P450酶在混源萜生物合成初期参与核心骨架的环化合成,扩展了P450酶的催化功能,为真菌来源的含有苯并大环的混源萜化合物的挖掘和生物合成解析奠定基础。
相关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