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专题
>
专题
> 详情页
农科院生物所联合中外团队构建水稻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 关键词:
- 来源:
- Nature
- 全文链接:
- //agri.nais.net.cn/topic/downloadFile/5aa4092e-1204-4aaf-a7fd-f29f387f61a4
- 来源地址: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251-0
- 资源所属:
- 农业生物技术专题
- 类型:
- 学术文献
- 语种:
- 英语
- 原文发布日期:
- 2025-07-09
- 摘要:
- 2025年7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北京格致博雅、华大基因、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海德堡大学、鲁汶大学等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在Nature发表了题为A single-cell multi-omics atlas of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单细胞水平同时捕获水稻多个重要器官的RNA表达与染色质可及性状态,构建了首个水稻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解析了细胞类型的功能及对复杂性状调控作用,预测并挖掘出细胞类型特异的调控水稻性状的基因,为水稻设计育种提供了细胞水平特异候选靶点。研究团队利用单细胞多组学(Multiome)技术,在水稻中单细胞水平上同步对基因表达(RNA)与染色质(ATAC)进行了测序,在水稻8个主要器官(根、茎、幼叶、旗叶、茎尖、分蘖芽、幼穗和种子)中共获取超11万个细胞的RNA表达与染色质可及性数据,通过分析和大量原位杂交试验验证鉴定出54个细胞类型,首次在水稻多个组织进行了全面的细胞类型鉴定及深入数据挖掘。基于细胞水平的表达与染色质开放信息,对水稻细胞命运扰动进行了“虚拟敲除”模拟,预测了基因扰动后细胞轨迹和状态变化。例如,通过模拟RSR1基因的敲除,预测了其对皮层细胞的显著命运改变,并经过了实验验证。这一方法分析关键基因对细胞发育的功能,提供了智能预测手段。同时,在单细胞水平上基于染色质可及性区域DNA序列motif富集度与转录因子表达趋势,预测了每个细胞类型中转录因子是激活型还是抑制型。对单细胞转录组数据进行共表达网络分析,将基因根据表达动态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中的基因在某些细胞类型中呈现出高度一致的表达趋势。每个模块代表一组功能关联的基因协作网络,比如M2模块与光合作用、M4与氮代谢密切相关。每个模块在细胞类型中的富集程度显著不同,为挖掘性状关联的单细胞调控网络提供了基础。通过将水稻群体GWAS结果和单细胞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发现了“细胞类型-性状”的潜在关系,发现分蘖数、粒重、抗病性等核心性状与特定细胞类型的表达和调控模式高度相关,如分蘖数与分蘖芽细胞、粒重与种胚细胞、抗病性与叶表皮细胞的精准对应。依托单细胞共表达网络与扰动模拟预测,作者挖掘出细胞类型特的调控水稻发育性状的三个基因:RSR1:在根皮层中高度特异表达,通过模拟敲除预测其为皮层细胞命运控制的基因。实验证明rsr1突变体根长显著增加、皮层细胞体积扩大,验证其负调控作用。OsF3H:碳代谢与氮代谢的枢纽基因,表达于叶肉和根维管,osf3h突变导致根短缩、光合能力下降、总氮含量降低,揭示其在碳氮协同中的关键角色。LTPL120:根皮层特异表达,通过GWAS关联与单细胞定位发现其是调控根系与株型的重要因子。突变体表现出分蘖数增加、株高变化,为株型优化提供潜在基因靶点。进一步对穗早期到齐穗期不同阶段的穗样本(包括SP3、SP4、SP6和SP8阶段)进行了单细胞多组学测序。首次发现了分生组织中的“过渡态细胞”,揭示其在细胞命运决定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植物发育过程细胞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新视角。关键转录因子OsRA2和OsERF82的突变体研究进一步支持了过渡态细胞的重要性:osra2突变导致籽粒变长、oserf82突变导致籽粒变宽,形态变化直接验证了其在籽粒发育初期的调控功能。另外,作者开发并上线了Rice-SCMR(Rice Single-Cell Multi-omics Resource)平台(http://www.elabcaas.cn/scmr)。该平台具备以下功能:支持在56个注释细胞类型中自由检索基因表达和染色质开放状态;提供基因调控网络、扰动模拟预测结果、细胞类型marker等可视化浏览;集成GWAS和性状的关联分析。Rice-SCMR的上线为水稻乃至其他作物单细胞研究提供了共享与合作的平台,助推多组学大数据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综上所述,该研究构建了首个水稻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通过基因扰动模拟、转录因子功能预测、共表达网络与GWAS整合等智能预测技术,实现了从单细胞功能的深度解析,为作物智能育种提供了单细胞水平的工具。
- 所属专题:
-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