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专题
>
专题
> 详情页
上科大开发新型线粒体基因编辑工具
- 关键词:
- 来源:
- Nature Biotechnology
- 全文链接:
- //agri.nais.net.cn/topic/downloadFile/4e0c3a4c-21f1-4c24-9473-d72626f4d840
- 来源地址:
-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5-02608-w
- 资源所属:
- 农业生物技术专题
- 类型:
- 学术文献
- 语种:
- 英语
- 原文发布日期:
- 2025-03-25
- 摘要:
- 2025年3月25日,上海科技大学陈佳团队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期刊发表了题为:Leveraging base excision repair for efficient adenine base editing of mitochondrial DNA 的研究论文,带来了线粒体基因编辑的“超能武器”。该研究揭示了线粒体 DNA 腺嘌呤碱基编辑器 TALED 的工作机制,并进一步开发出了一系列增强型工具——eTALED6,显著提升了线粒体基因编辑的效率与精准度,为线粒体疾病建模和治疗提供了新工具。线粒体疾病影响着全球 1/5000 的新生儿,患者因线粒体 DNA(mtDNA)上的A-to-G或C-to-T碱基替换导致能量代谢崩溃。尽管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已趋于成熟,但线粒体的特殊结构让其束手无策:向导 RNA(gRNA)无法穿透线粒体膜,且线粒体DNA的超螺旋结构难以解旋。2020年7月,刘如谦团队在 Nature 期刊发表论文,开发了一种不依赖CRISPR的碱基编辑器——DdCBE,能够实现对线粒体DNA的精准编辑,为研究线粒体遗传病和治疗线粒体遗传病带来了全新工具,但这一工具也有其局限性,只能对线粒体DNA进行C-to-T碱基转换。2022年4月,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金镇秀团队在 Cell发表论文,开发了一种新型线粒体碱基编辑平台——TALED(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连接的脱氨酶),首次实现了在线粒体DNA的A-to-G碱基转换,大大扩展了线粒体基因编辑的范围。TALED通过融合TALE蛋白、双链DNA脱氨酶 DddA以及单链脱氨酶TadA8e,首次实现了对线粒体DNA的A-to-G碱基编辑。然而,谜团仍未解开——这种编辑究竟如何发生?为何效率有限?在这项最新研究中,陈佳团队通过一系列精巧实验,证实了TALED并非直接在双链DNA上进行A-to-G编辑,而是依赖DddA诱导C-to-U的脱氨反应,触发线粒体碱基切除修复(BER)过程,具体机制如下:1、DddA打头阵:在目标区域触发C-to-U脱氨,产生“错误”的尿嘧啶(U);2、细胞启动修复:尿嘧啶糖苷酶(UDG)切除U,形成无碱基位点(AP位点);3、DNA链断裂:AP内切酶切割产生单链缺口,线粒体核酸酶MGME1进一步扩大缺口;4、TadA8e 登场:单链区域暴露后,TadA8e精准催化A-to-I次黄嘌呤)编辑;5、永久改写:细胞修复系统将I识别为G,最终实现A-to-G编辑。这一发现颠覆了以往认为的“DddA通过解旋DNA辅助编辑”的假说,首次证明了线粒体碱基切除修复(BER)是编辑的关键推手。基于上述编辑机制的发现,陈佳团队开发了升级版 TALED 编辑器——eTALED:1、动力升级:使用高活性突变体DddA6替换原始DddA,编辑效率提升3倍;2、精准导航:融合人源UDG加速修复过程,关键位点编辑效率突破 70%;3、智能降噪:改造TadA8e的底物识别域(V28R突变),将编辑窗口从15bp缩至4bp;4、双重保险:新工具eTALED6R的RNA脱靶率降低为原来的1/60,DNA脱靶率仅为传统工具的1/26;接下来,陈佳团队利用eTALED6和eTALED6R在线粒体基因组中模拟了与 Leigh综合征和 MELAS综合征相关的致病突变m.A13514G,精准度达48.8%,且未出现明显细胞毒性,更令人振奋的是,编辑后的细胞线粒体耗氧率显著下降,可完美模拟疾病表型。随着eTALED的优化,未来或将实现:单碱基水平的线粒体基因组修复;开发出多种线粒体疾病的通用治疗方案;实现细胞核DNA与线粒体DNA的协同编辑。总的来说,该研究不仅填补了TALED编辑器的分子机制研究的空白,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一系列精准、高效、低脱靶性的新型线粒体腺嘌呤碱基编辑工具,这些新工具在线粒体疾病建模、遗传修复和相关基础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 所属专题:
-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