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专题
>
专题
> 详情页
乡村振兴如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基于浙江省溪头村的实践考察
- 关键词:
- 来源:
- 知网
- 全文链接:
- //agri.nais.net.cn/topic/downloadFile/3b8bb56b-40d0-4f2e-a097-5f9bd451722b
- 来源地址:
-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2PoR0lTy6MM-J1NtswwUyAjlrTWlOPHeSRea-vNbRi4MANR_wh8eOxPvKYgFbTYOiKNsEhEvoMSRvl2c_RWixY4dakX0IPqM9ou18u_oJc28qMwKnYdQBC1PJWo708MvKFpbjjDPxpZ53DaO3ivW54impuuufNC4blSNRQjKNINVNlykAj-BXg==&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 资源所属:
- 乡村振兴专题
- 类型:
- 学术文献
- 语种:
- 中文
- 原文发布日期:
- 2025-04-14
- 摘要:
- “共建共治共享”是我国乡村走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实践中多元主体差异化的资源、能力与行动主张往往难以统合,致使乡村振兴实现“共建共治共享”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整合社会实践理论和社会相互依赖理论,构建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分析框架,通过对浙江省溪头村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践考察,从微观层面揭示乡村振兴实践中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实现机制。研究发现,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实践牵涉持有不同社会实践要素的多元主体,主体间实践要素的积极依赖关系是促进实践形成与持续的关键。而应对要素间的消极依赖或不依赖关系,政府、能人等相关主体能够通过物质流转、意义构建和能力培育等策略对实践要素进行整合与联结,进而实现依赖关系的扭转,达成乡村发展的“共建共治共享”。研究发现拓展了以往研究对“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论的认知,为我国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实践提供现实启示。
- 所属专题:
-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