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专题 > 专题 > 详情页

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思路重塑:形势与展望

关键词:
来源:
中国知网
来源地址: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Y4qPNLDuvaRuJ04J4i8iKD9HrP8LxVVxW1v92cmVtb3K7UuIFPGdv-PMAfqa7RfaXv98Q-xaSEb9VEhvv-527fATks7Ql2ecwu2e-MQ8xUEEguAFbkc4id58Z458uvSCTKS7Y8biBiQHpVhBgjvOe77G5Bp5kyB4rmtn1YvhnG9x_69Fe30wQ==&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类型:
学术文献
语种:
中文
原文发布日期:
2025-04-27
摘要:
在全球极端天气频发、人口持续增长、粮食安全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在2024年7月第一届全国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学术大会上,胡培松院士在大会报告中强调,智能设计育种、合成生物学与人工智能是农业科技三大前沿领域,需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创新生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张献龙院士针对棉花育种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出了四大转型路径:从种质资源向基因资源延伸、单一技术向集成技术转变、经验育种升级为设计育种、单功能作物拓展至多功能作物,同时构建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协同体系.谢华安院士系统梳理我国水稻育种历经的五个阶段,指出当前已进入智能育种新纪元,倡导通过培育“四性”(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广适性)综合在较高水平上的作物新品种来保障粮食安全.翟虎渠教授强调需要深化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作物重大功能基因挖掘与功能机理解析,并推动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加速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进程,依托区域农业特色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综上,我国应加强作物功能基因组学、杂种优势机理等基础研究,突破智能育种等关键核心技术,构建覆盖作物种业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农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并培育国际竞争力强的种业龙头企业,形成种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型生物经济,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