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专题
>
专题
> 详情页
农科院作科所揭示小麦在东亚的育种历史和适应性进化
- 关键词:
- 来源:
- Nature
- 全文链接:
- //agri.nais.net.cn/topic/downloadFile/2c489822-94b6-4d9b-b46c-28b74f6ff55f
- 来源地址:
-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277-0
- 资源所属:
- 农业生物技术专题
- 类型:
- 学术文献
- 语种:
- 英语
- 原文发布日期:
- 2024-11-27
- 摘要:
- 2024年11月2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学勇、中国农业大学郭伟龙、澳大利亚莫多克大学Rajeev K. Varshney共同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Pan-genome bridges wheat structural variations with habitat and breeding”研究论文,这篇文章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标题为“Pan-genome bridges wheat structural variations with habitat and breeding”,由Chengzhi Jiao等人撰写。研究团队通过对17种小麦品种的染色体级别基因组组装,揭示了中国小麦育种历史中的结构变异。这些品种涵盖了从1950年代到2000年代后的育种阶段,包括地方品种、现代品种以及引入的欧洲品种。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研究者们发现了大量结构变异,其中49.03%的变异长度超过5kb。研究发现,1980年代开发的品种显示出显著的结构变异积累,这与当时育种计划中广泛引入欧洲和美洲品种有关。研究还证实了小麦从春型向冬型的进化是通过VRN-A1基因的突变和复制作为一种适应策略。此外,研究确认了小麦品种的转变与西北中国的饮食习惯、迁移和文化融合有关。研究结果为未来小麦的基因组辅助育种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并揭示了小麦品种如何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和食物文化。
- 所属专题:
-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