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专题 > 专题 > 详情页

英国伦敦大学等揭示毛颚动物独特身体结构的基因组演化机制

关键词:
来源:
Nature
来源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403-2
类型:
学术文献
语种:
英语
原文发布日期:
2025-08-13
摘要:
2025年8月13日,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等机构的Laura Piovani、Ferdinand Marlétaz等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题为《毛颚动物独特身体结构的基因组起源》的研究论文,通过对箭虫(Paraspadella gotoi)进行染色体尺度基因组组装、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和表观基因组学研究,揭示了毛颚动物门(Chaetognatha)独特身体结构的基因组演化机制:研究发现毛颚动物在演化早期经历了大规模的基因丢失(损失2542个祖先基因家族,涉及神经和感觉功能)和染色体融合事件;随后通过爆发式串联复制(非全基因组复制)产生了3379个新基因家族(如Hox基因簇扩增至14个,其中中后部Hox基因的串联复制尤为显著),这些新基因和复制基因驱动了毛颚动物特异性细胞类型(如抓握棘、表皮感觉乳突、纤毛感觉器官)的形成;其DNA甲基化系统发生功能重塑,丢失了基因体甲基化功能,转而靶向沉默转座子(与真菌类似),且甲基化工具基因(DNMT、TET等)发生域简化;此外,近半数基因采用转剪接(trans-splicing)和操纵子结构转录,可能补偿了基因调控的简化;综合表明毛颚动物在祖先基因工具包严重缺失后,通过基因组重塑(基因丢失-串联复制-新基因产生)和调控机制创新,独立重建了复杂器官系统,从而形成其自寒武纪以来稳定存在的独特体型。该研究为理解动物门级体型创新提供了关键分子证据。
相关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