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ial

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专题 > 专题列表

共检索到721条,权限内显示50条;

[学术文献 ] 不同干燥方式对喀斯特流域土壤氮形态测定的影响 进入全文

地球与环境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不同类型土壤样品氮含量的分析结果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喀斯特流域石灰性土壤氮含量测定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其影响程度和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采集喀斯特流域乌江中上游四种不同土壤质地表层土壤(0~20 cm),对比了实验室内不同干燥方式和野外现场提取对氮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石灰性土壤在干燥过程中,不同氮形态含量总体均表现出烘干土>风干土>新鲜土,表明烘干和风干过程会造成氮含量的测定结果相对于现场提取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不同温度烘干过程中,NH4+-N和有机氮(Norg)的增加量与温度成正比,并且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可能受不同氮转化机理的控制,升温会促进土壤的矿化作用以及Norg的转化,而当温度较高(105℃)时,土壤中氮的增加还可能来自于微生物自身在高温条件下的分解;烘干过程中,不同温度处理下的NO3--N含量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但均显著高于现场提取测定的结果,其中40℃下的烘干土中NO3--N含量最高,表明在该温度条件下硝化作用和矿化作用达到峰值,造成了NO3--N的累积。不同质地的土壤在干燥过程中各氮形态的增加量也有差异,可能由于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和活性的差异在烘干过程中对氮的固定效率不同。本研究明确了喀斯特流域石灰性土壤中不同形态氮在不同预处理方式下具有区别于其它地区土壤的特征,研究结果可以为未来研究喀斯特地区土壤氮循环过程以及氮评价等提供参考和技术示范。

[学术文献 ] 植物无土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进入全文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为了解植物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以“无土栽培”、“基质栽培”、“雾培”和“水培”为关键词,依据Web of Science、Pub-Med和知网等数据库,检索了1989—2021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无土栽培发展历程、主要技术以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1)无土栽培包括水培、雾培、基质栽培等,其中成本低、操作简单的基质栽培是主要方式,而操作、成本均更高的雾培和水培在高效植物栽培工厂建设上潜力巨大;2)探索高效、节水、可持续有机种植技术,融合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发展适配常规环境和恶劣环境的智慧农业是发展趋势之一;3)针对室内及楼宇空间等个体化种植需求,发展小型化、家庭化、精致化、智能化无土栽培技术是发展趋势之二;4)密闭空间种植和太空种植技术的研究也将受到更多关注。 

[学术文献 ] Microplastics in soil: Impacts and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degradation 进入全文

sciencedirect

Microplastics (MPs) are plastic particles less than 5 mm in size that have become a major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due to their ubiquitous and persistent nature. Microplastic contamination of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has received the most attention so far, whereas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MP prevalence and its impacts in the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is largely limited. The MP contamination of soil can cause bioaccumulation and toxicity in terrestrial animals and plants, which can consequently affect human health. This review is aimed towards combining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on the occurrence, sources, and effects of MPs on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and to highlight the limitations in our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nature and impacts of MPs in soil. The review also highlights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MPs as an advancing research area, with numerous microorganisms being identified as capable of efficiently degrading this persistent contaminant.

[学术文献 ] 青海省互助县10年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变化趋势及肥力评价 进入全文

水土保持研究

为了研究青海省互助县2007—2016年10年间耕地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肥力状况的变化,将4 176个土壤样点的基本理化指标根据乡镇进行分析比较,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土壤肥力进行评价,以期为当地耕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互助县的耕地土壤养分状况整体较好,单个指标质量等级均在前三级。(2)由于长期使用酸性复合肥而不使用石灰,耕地酸碱度降低5.20%;长期耕种导致耕地肥力消耗,消耗的元素不及时补充,使得SOM含量降低9.69%;TK降低32.02%;土壤碳氮比降低27.28%。(3)互助县耕地土壤的肥力情况呈现西南低,东北高的趋势。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上升了5.77%,主要是氮、磷元素升高引起,存在环境污染的风险。因此在后续的耕作过程中,应注重有机肥和钾肥的添加,秸秆还田,适当使用石灰,蚕豆与其他作物轮作,少施或不施磷肥,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确保耕作环境良好,作物可持续生长。

[学术文献 ] 基于连续无有效降雨日数指标的江西省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进入全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由于降雨不均发生的干旱问题已严重威胁作物生长和粮食安全,探究江西省干旱特征为防灾抗旱和农作物生长提供理论参考。利用江西省15个气象台站1957~2015年的逐日降水资料,以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为指标,分别计算了不同季节的干旱频率、干旱站次比和干旱持续天数,得到干旱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干旱站次比和干旱持续天数的年际变化趋势;同时引入逐日干旱频率,研究江西省不同站点的逐日干旱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江西省各地区夏旱和秋旱频发,以7~11月伏秋旱最为严重;(2)春旱主要发生在赣南,夏旱高发地区主要在鄱阳湖平原和赣州南部,全省只有较少地区秋旱轻微,其他大部分地区秋旱较为严重,冬旱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大的趋势,一年中赣州都是干旱发生较为严重的区域,为江西省干旱重灾区;(3)江西省与各子区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春旱和秋旱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仅赣南地区干旱强度略有减小;夏旱呈降低趋势;冬季干旱范围虽有增加趋势,但干旱强度有减轻的趋势;赣南地区干旱情况总体呈减弱的趋势,仅冬季干旱强度有增强的趋势。 

[学术文献 ] 连续小波变换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估测 进入全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光谱估测可快速、准确监测土壤肥力,对现代化农业生产进行精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采集的98个土壤样品的原始光谱反射率R分别进行传统倒数对数lg(1/R)、一阶微分R′和倒数对数一阶微分[lg(1/R)]′数学变换,以及基于小波母函数Bior1.3不同尺度分解的连续小波变换(CWT),并与实测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相关分析,从而筛选出各类变换下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的特征波段和小波系数(p<0.01)。分别以原始光谱反射率(R)以及不同变换处理下的特征波段反射率和敏感小波系数作为自变量,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因变量,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和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构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估测模型。结果表明:(1)各类光谱变换方法有效提升光谱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的敏感性,其中经CWT变换后的土壤光谱反射率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得到显著提高,相关系数由0.39提高到0.54(p<0.01)。(2)传统的[lg(1/R)]′变换构建的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其决定系数(R~2)高于lg(1/R)和R′变换构建的模型,说明倒数对数一阶微分变换可有助于提高估测模型的精度,且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高于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3)经过CWT分解后,以原始光谱反射率在不同尺度上的敏感小波系数作为自变量建立的模型,估测精度和稳定性均有明显的提高,构建的R-CWT-2~3-SVMR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84,均方根误差(RMSE)为1.48,相对分析误差(RPD)等于2.11,模型精度达到最高并拥有极好的预测能力。高光谱数据经多种变换处理后可有效去除白噪声,而连续小波变换处理比传统的数学变换方法更适合于挖掘土壤有效信息,实现光谱信号的近似特征和细节特征的有效分离,建立的反演模型可更加精准估测土壤有机质含量。

热门相关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