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安徽省果树产业技术体系获悉:针对产业技术问题,该体系去年开展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全年岗、站专家在生产一线开展调研活动60余次,举办技术服务200余场(次),培训果农2000余人次,示范推广14项成熟技术(模式、装备)和30余个新优品种,提升建立高标准示范基地(样板园)26个,技术辐射面积达300余万亩(次)。

155178

该体系服务产业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基础研究获重要突破:揭示了桃果实早衰的分子机制,以桃与果梅开展种间杂交果为试材,揭示脱落酸上调是驱动早衰的核心因素,生长素下调亦具有协同作用,为种间杂交创制新种质提供理论依据,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于《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IF=6.1);以“黑珍珠”为材料,结合了流式细胞术、Pacbio等测序技术,完成了中国樱桃基因组组装注释并发掘与果实代谢与成熟相关的基因;以砀山酥梨等为试材,开展了梨泛基因组研究,相关研究为后续深入开展梨相关性状基因的挖掘与功能分析、分子设计育种等奠定了数据基础;从分子层面揭示桃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病机理,为后续研究全局性转录调控因子Xapclp的功能打下了基础。

果树种业根基进一步夯实。岗集果树种质资源圃运转良好,新建六安桃种质资源分圃20亩(筛选出适宜江淮分水岭区域高品质、加工桃品种),新引进收集桃、梨、葡萄、草莓、石榴、猕猴桃、青梅、枇杷等地方特色种质资源98份;配制杂交组合36个、获种子5000余粒,筛选优株33个;育成“庐秋红”(桃)、“姬川1号”(柿)、“白花蜜”(枇杷)、“恋香”(草莓)、“皖软籽石榴3号”等新品种9个;“皖榴红2号”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技术成果再创佳绩:成果“石榴种质资源评价及大粒软籽新品种选育与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杨梅枇杷良种选育与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应用”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青梅高效健康栽培技术创新示范”获科技厅成果登记13个;“一种杜梨bHLH转录因子基因PbebHLH155及其应用”等11件国家专利、其中2件国外发明专利;制定“三潭枇杷质量等级及贮运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5项,参与制作林业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石榴》”等3项;发表科技论文28篇,其中sci收录13篇;编写《小浆果实用栽培技术》等著作4本。强化技术集成能力,解决产业实际问题。

体系研发的“梨园套种大球盖菇栽培技术模式”“低效梨园改造技术”等2项技术获省厅2024年农业主推技术;桃橘小实蝇的高效绿色防控技术试验取得成功,已上报国家桃体系,作为全国防控桃橘小实蝇的典范;研发的植物油脂纳米材料,可显著提高梨幼果抗冻性;以猕猴桃溃疡病为研究对象,摸索了新型原子铜药剂对细菌性病害的田间防治;集成“品种+避雨+树形+V形叶幕+模式化简化修剪+病虫害绿色防控”葡萄绿色高效高品质栽培关键技术;研发适用于青梅果园的绿肥高效低耗生产模式;开展了石榴轻基质栽培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非接触缓释型抗菌保鲜剂,延长了蓝莓采后冷藏保鲜时间和提升品质;筛选出氨基酸氮源并将其应用于草莓酒酿造,显著提升草莓酒的风味;开展了百香果、太秋甜柿、软枣猕猴桃、蓝莓等果树新品种的引种试种推广,以及长江以南“移动果园”(桃、老鸭柿等盆景)示范推广工作。

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大圩葡萄”“萧县葡萄”2个;协助当地政府获得了“大圩葡萄”“砀山黄桃”保护产品地理标志称号;获批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安徽太湖翠玉梨‘科技小院’”1个;成功获得“园艺鲜桃”“大陇葡萄”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含山黄桃、雨山葡萄2个产品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秀山湖”和“大陇”葡萄、“皖好”葡萄入选“皖美农品”企业品牌及产品品牌。

积极提供产业发展建议,推动砀山酥梨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岗站专家主动与省、市政府主管部门、产业主体联系合作,开展各类专题调研,参与编写提交《安徽省果树产业报告》等。联合国家桃体系组织相关专家针对入选2021年全国农作物10大优异种质资源旌德芮枣、进行了现场调研和座谈会,提交了《调查报告和芮枣产业发展建议》等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