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哺乳仔猪是指从出生到断奶阶段的仔猪。哺乳期长短不同,一般为21~35 d。哺乳仔猪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抵抗力最弱的时期,所以哺乳仔猪饲养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仔猪的成活率,直接决定养猪者的经济效益。要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饲养管理,提高仔猪成活率。本文通过对哺乳母猪生理特点的分析,并结合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就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各要点进行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哺乳仔猪、饲养管理、成活率
1、引言
哺乳仔猪饲养的优劣,其今后的生产性能关系重大,断奶仔猪的体重不仅与其今后的育肥速度直接有关,同时还影响种猪的种用价值,育肥猪的育肥品质。仔猪从母体中降生,生长发育环境条件骤变,而仔猪体质弱小,极易发生疾病、死亡或生长不良,哺乳阶段的饲养工作因而繁重复杂;同时作为主要营养源的母乳,其数量和质量均不可忽视,因而仔猪饲养又与母猪饲养密不可分。因此在充分了解仔猪的生长发育、消化代谢等生理特点和母猪泌乳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可操作的哺乳仔猪饲养管理制度,将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因此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搞好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以期获得最高成活率、最大断奶窝重和断奶体重,是摆在养猪生产者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已引起养猪生产者的高度重视。
2、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
正确掌握和恰当利用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有可能促进哺乳仔猪的生长发育,减少死亡,提高成活率。
2.1 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对寒冷环境适应能力差
初生仔猪发育不健全,体温调节能力差,皮薄毛稀,皮下脂肪少。特别是出生后5 d 内, 由于寒冷, 仔猪变得呆笨、不灵活, 爱钻草堆, 不会吮乳, 易被母猪压死、踩死, 或引起低血糖、感冒、肺炎等疾病。
2.2 免疫低下,容易患病
猪的胎盘构造特殊,母猪血管与胎儿脐血管被6~7层组织隔开,母源抗体不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胎儿体内。因此初生仔猪不具备先天免疫能力,必须靠吃初乳来获得抗体,才能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产后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变化较大。产后3天便从每100ml含7~8g迅速降到0.5g,初生仔猪肠道上皮24小时内处于原始状态,免疫球蛋白很容易渗透进入血液,等36~72小时后,这种渗透性显著降低。因此仔猪生后要尽早吃到初乳。
2.3 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功能不完善
初生仔猪消化道容积很小,仔猪出生时胃重仅有4~8g,能容纳乳汁25~50g,20日龄时,胃重达到30 g,容积扩大2~3 倍,当仔猪60日龄时胃重达到150 g[2]。每次吃奶容纳的乳汁不多,由于胃的容积小,胃内食物排空的速度也快15日龄时约为1.5小时,30日龄约为3~5小时。因此仔猪易饱、易饿。
2.4 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
初生仔猪生长发育快,10日龄仔猪的体重可达初生重的2~3倍,20日龄达4~6倍,60日龄可达15倍以上。仔猪生后强烈生长时以旺盛的物质代谢为基础,一般20日龄的仔猪每千克体重沉积蛋白质9~14g,相当于成年猪的30~35倍。钙、磷代谢也旺盛,每千克体重中含钙7~9g,磷4~5g[3]。由此可见,仔猪对营养物质的需要严格,对营养不全反应敏感,供给全价平衡日粮尤为重要。
3、哺乳仔猪饲养管理要点
仔猪出生后所处的环境条件和营养方式与生前发生了骤然的变化,要是饲养管理不当,仔猪极易被冻死、压死、饿死,也容易患病。因此仔猪的饲养管理就显得特别重要。
3.1接产,早吃初乳,固定奶头
接产时,要求产房安静,动作要稳、准、轻、快。仔猪生后,要尽快擦净仔猪口鼻周围及口腔内的黏液,用毛巾擦干仔猪周身。在距腹壁4cm处,用棉线结扎脐带,用剪刀剪断,然后在断端涂上5%碘酊溶液消毒,然后剪掉獠牙,再放到保温箱里。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擦洗母猪的乳房,用来准备仔猪吃初乳。及时抢救“假死仔猪”,可进行人工呼吸或用碘酊、酒精或氨水涂于仔猪鼻孔进行药物刺激。
母猪难产或分娩时间过长,就要进行人工助产。
仔猪出生后要使其尽早吃到足够数量的初乳,初乳将直接影响仔猪的健康发育及以后生产性能。因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干物质含量比常乳高两倍,其中蛋白质高1~5倍,矿物质高1.5倍,维生素高3倍,并含有较高的镁盐,酸度也高于常乳,能促使胎粪的排出,促进仔猪消化器官蠕动,更重要的是初乳中含有大量的抗体,仔猪吃到初乳后,将获得大量的抗体,增强机体免疫力,所以初生仔猪必须在6小时内吃足初乳。
仔猪还有争夺乳头的习性,相互争斗。仔猪生后就能凭借发达的嗅觉分辨出自己吃过的乳头,利用这一特性,应给仔猪固定奶头。固定奶头多于产后1~3天内完成,固定时,为了使仔猪发育整齐,多将弱小仔猪固定在前几对乳量充足的奶头,而把大一些的仔猪固定在乳量较少的后几对奶头,这样可使全窝仔猪发育均匀。一般情况下弱小仔猪很难在第一时间吃到乳,饲养员要随时帮助弱小仔猪在母猪放奶时吃上奶,这样有利于弱小仔猪成活。
3.2 保温与通风
初生仔猪大脑皮层不发达,皮下脂肪层薄,被毛稀疏,调节体温适应环境的能力差。寒冷时仔猪成活的大敌,尤其是头一周仔猪体温调节能力差,再加上生下来周身又湿,失热较多,因此仔猪相当怕冷。环境温度低时,仔猪的体温只能靠肌肉打颤、竖毛运动和挤堆供暖等来调节。初生仔猪体内的能源储备很有限,每100ml血液中,血糖含量仅100mg[4],如吃不到初乳就会发生低血糖症,出现昏迷现象。据测定,仔猪体温比成年猪高出1℃左右,维持同样代谢体重的体温恒定,所需热量是成年猪的3倍[5]。利用热源基质能力差,仔猪出生24小时内基本不能利用乳脂肪和乳蛋白质氧化供热,主要依靠分解体内储备的糖源和母乳中的乳糖。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生后24小时氧化乳脂肪供热的能力才开始增强,而在低温的环境中,仔猪需要经过60小时后,才能有效的利用乳脂肪氧化供热。总之,初生仔猪保温差,需热多,产热少,所以对仔猪的保温就显得特别重要。寒冷不仅直接危害仔猪,同时也是其它死亡的诱因。因此,保温室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关键措施。
仔猪适宜的温度为:产后1~3日龄33~30℃,4~7日龄30~28℃,17~21日龄28~26℃,22~35日龄26~24℃[6] ,同时要求温度稳定,防止忽高忽低和骤然变化。
保温措施很多,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产房温度最后保持在21℃左右,同时在产床一角设置仔猪保温箱,为仔猪创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小环境。在仔猪保温箱内,采用红外线灯照射取暖,即保证了仔猪所需的较高温度,又不影响母猪所需的大环境温度。红外线保温灯多采用250瓦,悬挂在仔猪保温箱的上方,用调节距离地面的高度来控制温度,如离地面高40 ~50cm,可使保温箱保持30℃左右。照射的时间可视环境温度灵活掌握。冷天应24小时都开着,热天可根据仔猪大小灵活控制。
为了消除分娩舍的湿气、异味及母猪的热应激,必须给予通风,保证产房内空气新鲜。尤其是在夏天,要打开通气孔及门窗,常给猪栏、地面撒凉水,还可给猪淋浴,冲凉降温,供给充足清凉的饮水,有条件的还可在分娩舍装吊扇。
3.3 补铁及微量元素,称重编耳号及断尾
初生仔猪体内贮铁很少,只有40 ~50mg,以及从乳中摄取的铁不能满足每天铁的需要,仔猪每天每头需铁7~20 mg,如不补铁仔猪就会患贫血症。铁对仔猪有较强的刺激性,如果过早补,有可能造成严重反应,所以最后在3日龄补铁。这样,可以减轻对仔猪刺激。补铁多用右旋糖苷铁钴注射液,在仔猪大腿肌肉丰满的地方注射2ml。缺硒仔猪可能发生缺硒性下痢、肝坏死和白肌病,宜在生出3日内注射0.1%亚硒酸钠、维生素E合剂,每头0.5ml,10日龄补第二次[7]。
仔猪生后,就要给其称量,并编号及断尾。打耳号是规模化猪场必须进行的工作,耳号是该猪名字的代号,编号多用剪耳法,即用剪耳钳在左右耳的固定位置剪上缺口或打上圆孔,以代表一定的数字,把几个数字相加就是该猪的编号。打耳号时,必须打透软骨,否则容易长上,分辨不清。读法一般是“从左到右,上一下三”。比如在一头仔猪左耳的左上方剪两个口,左下方剪一个口,右下方剪一个口;在右耳的左上方剪一个口,右下方剪一个口,那么读书就是“5313”。读法应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而定。
为了防止咬尾现象发生,可用消毒过的钳子在距尾跟1~2cm处剪掉尾巴,然后用5%碘酊消毒。
3.4 仔猪寄养与并窝
一头母猪所能哺乳的仔猪数受其有效乳头的限制,同时也受营养状况的限制。当分娩仔数超过母猪的有效奶头数,或因母猪分娩后死亡、缺奶等可以采取寄养、并窝的措施,以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寄养和并窝时,两窝仔数产期应当相近,体重与个头不能相差太大,过寄前一定要吃到初乳。过寄时,要看两窝仔猪的大小,若从体重较大的窝里往体重较小的窝里过寄时,则应拿下的仔猪过去;反之,则应挑大些的仔猪过去。为了防止母猪追咬过寄的仔猪,过寄时,将该母猪的胎衣或乳汁往过寄仔猪身上涂擦,便于寄养。
3.5 提早补料
早期补料是提高仔猪断奶体重的关键步骤。母猪的泌乳量在14~20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此时仔猪生长加快,对营养需要越来越高。一般从初生后7天开始补料,到17~18日龄对少吃乳猪料的仔猪采取白天关进保温箱,不让其吃母乳,强制其吃乳猪料,晚上再放出来吃母乳的方法[8]。乳猪料应含有19~22%的蛋白质,1%的钙和0.65的总磷[9]。乳猪料的物理特征为颗粒状,有乳香,最好有甜味,熟化、松脆,另外还添加酶制剂、有机酸这些特征都有利于透食和促进消化。料放入仔猪补料间中,每隔2~3小时洒一次,不能放太多,少吃多餐,逐步增加。
哺乳期仔猪,在头4周泌乳量逐渐增加,3周末可达最大泌乳量。而消化酶系统也在发生变化,生下后乳糖酶的活力很高,3周左右开始下降;脂肪酶活力基本保持中等;淀粉酶、麦芽糖、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出生时很低,几乎为零,以后逐渐上升;而麦芽糖酶4周后基本不再升高[10]。而在此阶段仔猪的生长强度却很大,各种营养物质的轻微缺乏都可能给生长带来明显的影响。因此提早补料十分重要。
3.6 去势和驱虫
仔猪7~14天严格去势,及早去势可使仔猪性情安静,食欲增加,易沉积脂肪,提高增重速度,并且肉的品质也能得到改善。一般养肉猪只给公仔猪去势,小母猪可不去势,即不影响生长,又能提高瘦肉率。阉割时动作要快,下刀要准,防止血流过多。一般只开一个口,开口不要太大,易于愈合。阉完后在伤口上涂碘酊。
猪体内外寄生虫,不但摄取猪所获得的营养,而且还传播疾病。猪患寄生虫病后,生长缓慢,消瘦,被毛蓬乱无光泽,有的可沦为僵猪。因此,必须驱虫。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可采用阿维菌素口服法或敌百虫溶液喷雾法进行。
3.7 保健与免疫
仔猪的保健要有针对性,用于仔猪的预防保健,用可塞米先即20%长效盐酸多西环素注射3针保健,在仔猪第3天、第7天、第21天各注射一次,每次用量0.5ml/头,即可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蓝耳病、圆环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气喘病、下痢、萎缩性鼻炎的发生,促生长,提高成活率。防治母猪产后综合症,可在母猪产后8小时肌肉注射塞米先5ml,有效率达到83.4%。
为确保仔猪和整个猪群的安全,在仔猪阶段都要进行必要的免疫。因各地各个猪场的疾病流行情况不同,其免疫程序也应有所不同。仔猪在1~3日龄伪狂犬滴鼻1ml,20日龄后注射自家苗2ml,20~30日龄猪瘟肌肉注射每头2ml。口蹄疫一般是在母猪产前注射,而小猪是在梅雨季节才紧急免疫,14天左右交巢穴注射1ml。大肠杆菌胃肠炎是在母猪产前30天左右注射(据猪场情况而定)。
3.8 预防仔猪下痢
仔猪腹泻时养猪生产的一个重大问题,有两个时期容易发生腹泻,第一次是生后数小时至一周龄,1~3日龄最为多见,多为黄痢;第二次是7~30日龄,多为白痢,两种腹泻大部分为大肠杆菌所致。当然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激、消化不良、病菌共同作用,所以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可在母猪分娩前30天免疫注射猪传染病性胃肠炎和大肠杆菌,发生下痢时,杀灭病菌和补充体液同时进行,一般以口服药为主,注射治疗为辅,以防仔猪下痢脱水死亡。
4小结
养好哺乳仔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正确的指导、科学的饲养管理才能减少死亡,提高成活率。总之,要养好哺乳仔猪是多方面的,只有加强饲养管理,提供充足的营养,认真细致的照顾,并做好卫生和消毒工作,保持圈舍内清洁干燥,粪便垃圾要及时清扫,让仔猪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减少应激,保证仔猪随时能饮到清洁的饮水,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正确掌握断奶时间,为哺乳仔猪能顺利转到保育舍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猪场带来更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宝林.猪生产.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6
【2】 王宏辉等. 瘦肉型猪快速饲养与疾病防治 .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87
【3】 李和国. 猪的生产与经营.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43~44
【4】 甘孟侯. 科学养猪问答.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128~129
【5】 催中林. 规模化安全养猪综合新技术.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56
【6】 陈叁拾.提高仔猪成活率的主要措施.福建畜牧兽医,2005,2:56
【7】 蔡卿河.养好哺乳仔猪的关键性措施.福建畜牧兽医,2002,2:13
【8】 苏开波. 如何养好早期断奶前后的仔猪.福建畜牧兽医,2004,4:42
【9】 李文刚. 瘦肉型猪生产加工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97
【10】 段诚中.规模化养猪新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