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沙拐枣、冰草等旱生牧草引进驯化及栽培利用技术研究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区域:
甘肃省
获奖等级:
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
常根柱; 时永杰; 杨志强; 王成义; 杜天庆; 田福平; 牛晓荣
关键词:
冰草驯化利用利用技术技术栽培沙拐枣拐枣技术研究牧草引进研究栽培利用
第一完成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06
项目名称:
联系人:
高雅琴
联系电话:
0931-2656107;2651951
电子邮件:
邮编:
地址: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小西湖硷沟沿335号
合作完成单位:
单位电话:
0931-2651951
传真:
0931-2651951
网址:
推荐单位(专家):
摘要:
简要技术说明及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土地荒漠化、人口膨胀、水资源缺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环境问题。为有效地遏制荒漠化的蔓延,越来越多的国家日益重视对干旱环境的治理。在占全球陆地总面积34.9(我国的旱区占国土面积的40%)的土地上,许多地区已经或正在经历着荒漠化的过程(杨志强2003)。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是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2000年,国家在中西部地区的12个省、区第一批列了 23个牧草种子基地建设项目,其中由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草业中心承担的是“沙拐枣等旱生牧草引进驯化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的开展是西部旱区生态建设和草畜业发展的需要。 从我国旱生草种M-1乏的实际出发,重点引进国内外旱生种及相关配套技术,建设我国高标准的旱生牧草引进驯化繁育基地。目标是在兰州建设旱生牧草原种基地500亩,在张掖建设旱生驯化繁育基地3000亩。通过生态适应性及农艺经济性状的测定分析,筛选出3~5个适宜在西部旱区大面积推广的旱生草种,逐步实现我国旱生牧草原种化、良种繁育规模化、生产加工的标准化。 从内蒙、宁夏、甘肃的沙漠区采集野生沙拐枣在兰州栽种,通过2~3年的试验种植和驯化栽培,通过各种农作手段,在黄土高原地区引种驯化成功沙拐枣,为防风固沙、水土保持、荒山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提供超旱生的牧草植物资源。在国外(美国、加拿大)直接或间接引进以冰草为主的16个旱生草种,在兰州进行驯化栽培,对其生态适应性和农艺经济性状进行测定分析,通过3~4年的抗性锻炼,适应在黄土高原类似地区栽培利用,生物量高于国内同类品种,对西部旱区的生态建设和草畜业发展起到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选择节水型抗旱性草坪草是今后我国草坪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也是我国草坪建植的实际需要。冰草属植物具有抗旱、耐寒、耐瘠薄、耐粗放管理和适应性强的显著特点。采用草坪草8项评价指标,以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为对照,对蓝茎冰草等6个冰草品种进行综合评价,选择出用于观赏草坪和固土草坪的适宜冰草品种。研究提出冰草建植技术和养护管理技术。对所引进(种)的31个旱生草种(国外16种、国内15种)经试验研究后,筛选确定出21种有推广应用前景,并己驯化繁育成功的草种,研究提出栽培技术规范,在生产中 确实可行,便于推广应用。 首次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引种、驯化和繁育成功沙生牧草植物沙拐枣,研究提出了3种繁育方式(种子直播、种苗移栽、枝条扦插)和栽培技术规范。引进、驯化、繁育成功16种(美国中间冰草、高冰草、蓝茎冰草、细茎冰草;加拿大高冰草、西冰草、北冰草、中型冰草;新麦草、披碱草、无芒雀麦、Spread3苜蓿、Pickseed3006苜蓿、Pickseed8925苜蓿、苜蓿王、杂交早熟禾)国外旱生草种,丰富了我国旱生牧草种质资源,对西部旱区的草畜发展及雨养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技术支撑作用。在国内首次开展了“冰草坪用性状及其抗旱性研究”,确定了用于观赏草坪和固土草坪适宜的冰草品种,研究提出了冰草建植及养护管理技术,为今后我国的抗旱型节水性草坪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研究提出了21种旱生、超旱生牧草的栽培技术规范,对我国牧草种子的标准化生产具有促进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关成果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