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超级杂交水稻主要病虫发生特点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 获奖名称:
- 科技进步奖
- 获奖区域:
- 湖南省
- 获奖等级:
- 二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刘见平; 刘都才; 唐涛; 张松柏; 夏胜平; 魏昌贵; 黄艳红; 徐志德; 熊继东; 肖放华
- 关键词:
-
病虫发生特点;
病虫;
技术;
关键技术;
杂交;
病虫发生;
水;
稻;
技术研究;
发生;
防控;
杂交水稻;
关键;
水稻;
超级杂交水稻;
发生特点;
主要病虫;
研究;
- 第一完成单位:
-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获奖时间:
- 2009
- 项目名称:
- 超级杂交稻技术研究与示范
- 联系人:
- 刘见平
- 联系电话:
- 13974819357
- 电子邮件:
- liujianpin92@163.com
- 邮编:
- 地址:
-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
- 合作完成单位:
- 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 单位电话:
- 0731-84691335
- 传真:
- 0731-84690871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 摘要:
-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1.课题来源:湖南省超级稻办资助项目;湖南省“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超级杂交稻技术研究与示范”(2006NK1001)内容之一;农业部“先正达农业科教及农村发展基金”项目。
2.立项背景:超级杂交水稻研究成果以其高产优势备受中央、各级政府重视及广大稻农青睐。2001年,湖南省农业厅成立了超级杂交水稻病虫防治攻关协作组。2005年,超级杂交水稻推广被列入中央1号文件,作为发展水稻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社会注意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已将“湖南、湖北和江西等10个省超级杂交水稻示范推广”列入国家重点项目,到2010年全国超级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将达400万公顷。超级杂交水稻病虫为害严重,常规防治技术不能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亟需研究出新技术作为支撑。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1.技术原理:农药田间筛选试验、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田间试验、田间病菌接种试验、田间系统调查等方法。
2.性能指标:减少施药次数2~3次,大幅度降低用药量,主要病、虫害防效分别为80﹪左右及90﹪以上,平均每公顷增产1.2吨以上、增效约2000元。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明确了超级杂交水稻主要病虫发生特点及稻曲病大发生的关键因子、病菌侵染适期和初侵染源。
2.突破了稻曲病有效防控的技术难题,使稻曲病由难以防治变为可有效防控。
3.首次形成了一套有效防控超级杂交水稻主要病虫关键技术体系,并制定了技术操作规程。
4.筛选出5种适合于防治超级杂交水稻主要病虫的新农药品种,即30﹪爱苗EC (防治纹枯病、稻曲病)、43﹪好力克SC (防治纹枯病、稻曲病)、5﹪锐劲特SC (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等)、25﹪阿克泰WG (防治稻飞虱、稻蓟马)、52.5﹪ Filia SE (专治稻瘟病)。
5.形成了根据水稻生育期而确定施药适期的技术规程,即分蘖末期、破口前3~7天、始穗期为施药适期,便于稻农掌握;主张齐穗后不再施用农药,较好地解决了后期田间生物量大导致施药难度大、效果差及降低稻米农药残留等问题。
6.该项技术提出的防控超级杂交水稻主要病虫大田施药次数为早稻2~3次、中稻4~5次、晚稻3~4次,比常规防治技术减少施药2~3次,降低用药量80﹪以上,利于实现超级杂交水稻无公害生产。
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1.技术的成熟程度:现属于成熟应用阶段。
2.适用范围:可用于防控稻瘟病重发区、2种耕作方式(翻耕、免耕)及3种施肥水平(标准等份肥量、上下浮动1/4标准等份肥量)下的超级杂交早、中、晚稻稻田主要病虫为害。
3.安全性:田间观察及测产结果表明,本技术中所用新农药品种对水稻生长无不良影响,降低农药对稻米及农田面源污染,且能提高稻谷产量。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应用情况:2004~2007年,先后在湖南省鼎城、汉寿、赫山、宁乡、湘乡、湘潭、衡阳、涟源、桃江和醴陵等县(市、区)开展了技术示范试验,示范总面积约230公顷。2005~2007年,在示范区内组织有关专家召开现场评议会3次。2005~2007年,在湖南省石门、鼎城、慈利和赫山等12个县(市、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逐年稳步上升(2005、2006、2007年各约2.67、4.67、5.33万公顷),我省3年累计推广总面积约13.33万公顷,创造社会效益3亿多元。
2.存在的问题:需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宣传、推广应用力度和资金投入,真正为超级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