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夏大新品种中豆26
- 获奖名称:
- 科学技术成果奖
- 获奖区域: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获奖等级:
- 一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彭玉华; 杨国保; 朱国富; 梅德圣; 吴宇; 陈振华; 刘一修; 夏献峰; 吴子建; 袁建中; 孔琦; 闫德玲; 王芳; 胡婷婷; 史慧
- 关键词:
-
荚粒数;
品种;
新品种;
- 第一完成单位:
-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获奖时间:
- 2000
- 项目名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电子邮件:
- 邮编:
- 地址:
- 合作完成单位:
-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河南正阳县淮北; 大豆科学研究所; 安微省种子总公司; 河南驻马店地区种子公司; 河南正阳县农业局
- 单位电话:
- 传真: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摘要:
- 利用该项目的理论研究结果,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中豆19为改良基准和双亲之一育成的大 豆新品种中豆26,多年平均亩产171.31公斤,比对照种中豆19增产10.73%,蛋白质+脂肪总 量超过63%,抗SMV和大豆食心虫,并具有较好的耐瘠、耐旱性。因综合表现突出,被评为“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后补助品种,并列入《“九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指南项目》 ,至1999年,已累计推广450多万亩,成为适应区换代品种,创效益逾亿元。
为在国内外率先走出大品种产量徘徊不前的局面,围绕中豆26选育所进行的理论研究成果, 明确每荚粒数为黄淮南部地区最主要的产量构成限制因子;证实较高的每荚粒数除与窄叶基 因有关外,还有其它的遗传因子控制,为回避较高每荚粒数与窄叶基因不良适应性的矛盾找 到了理论依据;提出叶形垂直分布的概念,并阐明了其遗传行为及与每荚粒数等产量因素的 关系,进而提出结合窄叶丰产性与阔叶良好适应性、稳定阔叶品种每株荚数、百粒重、显著 提高每荚粒数、实现产量改良的技术方案。项目在各级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 ,并被《Agris》、《Plant Breeding Abstracts》等国际刊物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