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蜀宣花牛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区域:
四川省
获奖等级:
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
王淮; 付茂忠; 赵益元; 曾庆华; 易礼胜; 李自成; 石长庚; 张镕; 易军; 洪方树; 张红; 徐载春; 王建文; 赖松家; 傅昌秀; 林胜华; 邓由飞; 唐慧; 曹冶; 王秋实; 陈天宝; 梁小玉; 杨礼; 桂成; 甘佳; 詹素琼; 袁定胜; 鲁大国; 唐良美; 彭代明; 冯华; 李绍芝; 王忠; 胡兴盛; 王品华; 罗光勇; 肖朝文; 赵纯超; 赵文瑞
关键词:
新品种培育技术品种技术研究培育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新品种品种培育配套
第一完成单位: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获奖时间:
2012
项目名称:
蜀宣花牛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联系人:
张红
联系电话:
028-84511382
电子邮件:
kjc@sasa.cn
邮编: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牛沙路7号
合作完成单位:
四川省宣汉县畜牧食品局; 宣汉县云蒙山合作示范牧场; 成都汇丰动物育种有限公司; 四川省天友西塔乳业有限公司; 四川省畜牧总站
单位电话:
028-84511382
传真:
028-84517051
网址:
推荐单位(专家):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摘要:
  一、任务来源和背景   由于四川养牛业饲养的牛种绝大部分为个体小、生长速度慢、生产水平低的地方品种,而外来品种由于受四川湿热气候和资源条件制约生产潜力得不到应有发挥,品种良种化问题已成为四川养牛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为此,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联合省内多家企、事业单位组成研究团队,紧密结合四川养牛生产实际,开展了“蜀宣花牛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在部省级多个科研课题的资助下,经过30多年科技攻关和不懈努力,培育出通过国家审定的蜀宣花牛新品种,为四川乃至全国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获得资助的主要项目有:   四川省“九·五”至“十二·五”畜禽育种攻关课题“乳肉兼用牛新品种选育”,项目编号:2006yzgg-18;四川省畜禽良种繁育专项“四川省乳肉兼用牛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编号:SASA2009YZ003;四川省畜牧行业科技专项“乳肉兼用牛新品种培育”项目。还获得部省级其它相关项目的资助。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以养牛生产学、遗传学、繁殖学、解剖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学、饲养管理学、动物医学、市场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杂交创新培育蜀宣花牛新品种为目标,以提高品种性能水平为研究重点,以繁育体系建设和养殖技术研究集成为科技支撑,以产业化开发利用为实现途径,综合应用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结果,实施产学研联合,将品种培育和生产应用紧密结合,走边研究、边应用的路子,加强成果的推广应用。   1、计划要求的主要性能指标   通过杂交创新,培育出具有较高乳、肉生产性能,并能有效适应我国南方高温高湿和低温高湿自然气候及农区粗放饲养管理条件的乳肉兼用型牛新品种。品种特征和主要性能指标:品种毛色为黄(红)白花;体型中等,成年体重公牛700kg,母牛450kg;在农村舍饲条件下305天平均产奶量达到3500kg,乳脂率4.0﹪;育肥公牛18月龄体重达到450kg以上,屠宰率56﹪,净肉率47﹪;母牛平均产犊间隔400天,繁殖率80﹪以上。   2、实际达到的性能指标   根据课题的总体目标任务要求,开展了新品种培育研究、繁育技术研究及良繁体系建设、品种特征特性研究、饲养管理技术研究与养殖技术集成4个专题研究,通过30多年的科技攻关和不懈努力,实现了计划目标,为四川乃至全国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达到的性能指标:蜀宣花牛4.5周岁达到成年,成年公牛体重782.2kg,成年母牛体重522.1kg;牛群平均产奶量为4495.4kg,培育出了胎产奶量达5000kg以上的高产群体和胎产奶量达8556kg的高产个体;牛乳品质优良,干物质含量13.1﹪;乳脂肪4.2﹪,乳蛋白3.2﹪;在一般饲养水平条件下,公牛18月龄育肥体重平均达509.1kg,90天育肥期平均日增重为1275.6g,屠宰率58.1﹪,净肉率48.2﹪,眼肌面积96.7cm2。母牛平均产犊间隔380.9天,群体受胎率85﹪以上。   三、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1、通过杂交创新,应用世代选育理论和方法,培育出黄河以南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乳肉兼用型牛国家审定新品种,能有效适应南方湿热气候环境条件饲养,被农业部直属的中国农村杂志社主办的《农村养殖技术》评为2011年度中国畜牧业十大事件之一;蜀宣花牛主要性能指标优于我国北方育成的同类型牛品种,产奶量高195~2820kg,净肉率高1.6~11.6个百分点。   2、应用遗传学理论创建了以地方黄牛为母本的多品种杂交育种模式;建立了分散饲养农户为育种主体的生产性能测定体系和综合性选择方法,解决了多品种杂交群体整齐度和多性状间协同育种等技术问题,构建了一套湿热条件下分散饲养户为育种主体的兼用牛杂交育种关键技术,选择效果好,牛群平均胎产奶量4495.4kg,净肉率48.2﹪。   3、建成了蜀宣花牛完整的良种繁育制种体系。研究制定了蜀宣花牛种公牛培育技术方案,培育世代良种公牛328头,在第四世代种公牛中有14头公牛被农业部牛良种补贴验收专家组评定为特级种公牛;建立了高产母牛超数排卵技术处理方法,供体超排有效率80.95﹪,头均获胚7.18枚;应用繁殖学和解剖学理论,优化了人工授精(AI)繁育技术,制定了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操作规程省级地方标准,培训合格的牛人工授精技术员100余人,母牛受胎率达85﹪以上;建成县级牛改工作中心1个,乡镇冻精储备中转站42个,乡、村级人工授精站点48个,现存栏本交种公牛420余头,形成了以人工授精与自然交配相结合、个体选配与群体(区域)选配相结合为主要繁育方式的四级良种繁育体系。   4、创新开展饲养管理技术研究,组装集成了蜀宣花牛高效标准化的健康养殖技术体系。通过牛只全年采食量及采食养分研究,制定了蜀宣花牛不同生长发育和生理阶段的营养水平和日粮配制方案。应用蜀宣花牛生长曲线,提出了育肥牛获得较佳饲养效果和经济效益的适宜出栏体重或出栏时间;运用饲养学原理和系统发育学理论,创新建立了犊牛低奶量培育技术方案,犊牛的日增重在500g以上;运用营养学原理,改进完善舔砖配方,研制出新的安全营养舔砖,应用后可使牛采食量提高5﹪~10﹪;收集汇编了55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汇编形成了“养牛技术标准手册”;综合应用自主研究和国内外现有的技术成果,通过试验示范,组装集成了10项养殖技术规程,形成了蜀宣花牛高效标准化的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应用效果显著,正常年度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为6﹪~12﹪,犊牛成活率达99.3﹪。   5、建成蜀宣花牛养殖基地,创建培育了乳肉制品加工企业,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蜀宣花牛产业化生产应用。建成四川东北奶源基地和四川优质肉牛基地,宣汉县发展成为四川农区第一养牛大县,养牛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比四川平均水平高约20个百分点,位居农区市县前茅;创建和培育了四川省天友西塔乳业有限公司、四川佳肴食品有限公司、四川巴人村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乳、肉制品加工企业,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在课题实施期间累计出售蜀宣花牛肉用牛56万余头,推广种用母牛8399头,种公牛897头。   6、获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1个;申报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26篇;著书3册;制(订)定四川省技术标准6项。   四、技术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蜀宣花牛新品种培育地在大巴山地区的宣汉县,县境属亚热带湿热季风气候;蜀宣花牛新品种体型中等,是在农区粗放饲养条件下育成的。已中试应用到河北、贵州、云南、西藏、重庆、福建、上海等10余省市和省内近20个市(州),中试应用实践表明,蜀宣花牛既适应南方湿热气候条件饲养,也适应北方地区饲养;既适应规模化舍饲养殖,也能适应山区和牧区放牧饲养,还能在海拔3000米的高寒地区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蜀宣花牛的推广和生产应用,可有效缓解我国南方地区牛奶、牛肉市场紧缺问题,可替代部分进口肉牛和奶牛品种;作为地方黄牛改良用种牛,杂一代初生重平均为22.5kg,改良效果良好。蜀宣花牛由于具有性情温顺,产奶和产肉性能优良,耐湿热气候,耐粗饲等特点,除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没有中试应用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适宜其生长繁殖,适应范围广,市场前景广阔。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已中试应用到河北、贵州、云南、西藏、重庆、福建、上海等10余省市和省内近20个市(州)。课题通过30多年努力,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南方第一个培育牛品种,使四川养牛生产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里程。但是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类型多样,地方牛种资源也十分丰富,与四川气候条件类型的南方地区牛业发展滞后,优良品种缺乏。建议继续支持牛新品种培育,支持蜀宣花牛选育提高和生产推广,充分发挥蜀宣花牛的作用,促进四川及南方地区牛业的快速发展。
相关成果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