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半干旱区集水农业理论与技术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区域:
教育部
获奖等级:
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
李凤民; 高世铭; 王静; 贾宇; 杨封科; 何宝林; 熊友才; 叶建圣; 廖允成; 池宝亮; 金胜利; 赵松岭; 康恩祥; 刘荣清; 李永平; 王自忠
关键词:
集水农业干旱区半干旱技术理论与技术理论农业干旱半干旱区集水旱区
第一完成单位:
兰州大学
获奖时间:
2012
项目名称:
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制
联系人:
张奕
联系电话:
0931-8915528
电子邮件:
cgzl@lzu.edu.cn
邮编:
地址:
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合作完成单位: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山西农业科学院; 甘肃省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 宁夏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甘肃会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单位电话:
0931-8911114;8912470
传真:
网址:
推荐单位(专家):
兰州大学
摘要:
本项目以降水高效利用为核心,综合考虑水、肥、热协调关系及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以提高第一生产力为基础,合理协调农、草、牧、林关系,构建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服务。 本项目旨在:1)揭示降水资源田间富集叠加的增产效应,提升作物生产力的机理及优化技术方案,为粮食增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创造条件;2)对降水蓄存和利用技术进行优化设计,构建高附加值种植业技术体系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3)明确草地生产力与土壤质量的关系,构建农—草—牧协调发展模式,建立以集水技术为基础的农—草—牧—林相结合的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近20年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本项目取得主要成果和进展如下: 1.在充分肯定我国旱地农发展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分析了集水农业的气候学与自然地理学基础及适宜集水类型,通过对集水农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实际论证,提出了集水农业的学术思想,使我国旱地农业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提出了降水资源化利用与时空调控的主要技术体系,建立了整体水窖及阴阳棚日光温室构建方法,高附加值种植业迅速发展。 3.揭示了降水田间富集叠加技术对大幅提高作物生产力的作用原理,建立了一系列降水资源田间富集叠加技术体系,并对技术应用范围做了适应性评价。 4.提出了由于新的栽培方式下玉米产量大幅提高,成为发展畜牧业的主要支撑基础。明确了苜蓿草地在人工辅助植被建设中的优势作用,提出了集水技术对苜蓿草地生产功能发挥的重要性。 5.提出了集水型生态农业的结构、功能与基本模式,提升了农业生态系统运行质量,为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等自然灾害提供了系统性的对策方略,进行了农—草—牧结合的集水型生态农业典型示范。 本项目已经在甘肃、陕西、宁夏、山西等地进行了广泛示范推广,使本地区近十余年来粮食与农村社会得以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展示了集水型生态农业光明的发展前景。
相关成果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