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及风险评估技术
- 获奖名称:
- 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
- 获奖区域:
- 中国水利学会
- 获奖等级:
- 特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严登华; 王浩; 张建云; 杨志勇; 钟平安; 赵勇; 宋新山; 张继权; 翁白莎; 鲁帆; 秦天玲; 梁忠民; 李传哲; 袁勇; 袁喆
- 关键词:
-
风险;
技术;
评估;
变化;
评估技术;
涝灾;
旱涝灾害;
风险评估;
影响;
气候;
旱涝;
风;
气候变化;
灾害;
- 第一完成单位: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获奖时间:
- 2015
- 项目名称:
- 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及风险评估
- 联系人:
- 严登华
- 联系电话:
- 010-68781976
- 电子邮件:
- yandh@iwhr.com
- 邮编:
-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0号
- 合作完成单位:
- 河海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东华大学;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单位电话:
- 010-88420183
- 传真:
- 010-68412598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摘要:
- 本项目属于应用基础研究,来源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及风险评估”(课题编号:2010CB951102),重点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旱涝灾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将来会怎么变、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应对等几个问题开展理论与技术研究。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河海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承担。课题已通过行业主管部门的验收。
本项目以黄淮海地区为研究区,系统分析了黄淮海地区多尺度旱涝灾害演变规律,识别了黄淮海地区旱涝灾害演变的驱动机制,预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淮海地区旱涝灾害风险,提出了黄淮海地区旱涝灾害风险综合应对的体系,系统构建了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及风险评估技术体系。
本项目具有三个方面的原创性特色:
(1)基于广义水平衡演化的区域旱涝事件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克服了基于单一水循环要素过程评价干旱的不足,形成基于多情景模拟的洪涝事件评估方法,综合体现了自然和人类干预对区域旱涝事件的影响;
(2)基于“分解-耦合”模式的黄淮海地区旱涝灾害系统多尺度孕育机理。在旱涝灾害多层次多尺度耦合机理识别方面特色明显;
(3)基于三层评价的黄淮海地区旱涝灾害风险应对理论。可梯次明晰区域旱涝灾害风险应对的重点和整体风险应对方案,并可系统明晰区域需承受的旱涝灾害风险。委托水利部信息研究所进行的查新结果表明,这三个方面的创新成果在国内外公开文献中均未见相同的文献报道。
本项目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81篇,其中SCI检索论文68篇,后期录用8篇,EI检索论文66篇,核心期刊和会议论文139篇;出版论著9部,编撰图集1册;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81人;申报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2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1项已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项,已全部获授权;软件著作权6项,已全部获授权。项目主要参加人员有1人担任IPCC/AR5作者,1人参加IPCC/SREX政府间评审,7人次获国家级荣誉称号,10人获得晋职。项目超额完成任务书规定的考核指标;在中期评估为“优”,获得了追加100万元专项经费奖励;验收结论为“优秀”,得分96分,并作为项目的代表性成果。
本项目成果已应用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松辽水利委员会等流域机构的流域规划、河道整治、蓄滞洪区规划,以及流域干旱风险图和洪涝风险图编制中;北京市水务局、天津市水务局、河北省水利厅、江苏省水利厅、青海省水利厅、宁夏水利厅、新疆水利厅等省厅的“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和水资源安全保障实践工作中,初步显现了该项成果的科学支撑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研究推动了气候变化与水文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发表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具有重大的学术影响,针对黄淮海地区的旱涝风险评估及应对方案成果对区域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推广前景。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取得的成果整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