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黄花蒿优良种源选育及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 获奖名称:
- 科学技术进步奖
- 获奖区域:
- 云南省
- 获奖等级:
- 二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李绍平; 杨丽英; 谷安宇; 王馨; 李林玉; 杨斌; 董志渊; 韦美丽; 高俊燕; 刘宏程; 严世武; 王金香; 施跃芬; 钱崇森; 温林富
- 关键词:
-
优质高效;
技术;
关键技术;
栽培;
种源;
示范;
优质高效栽培;
高效栽培;
优质;
技术研究;
高效;
黄花蒿;
良种;
关键;
优良;
花;
研究;
选育;
优良种源;
- 第一完成单位: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 获奖时间:
- 2009
- 项目名称:
- 黄花蒿优良种源选育及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 联系人:
- 科技处
- 联系电话:
- 0871-5126003
- 电子邮件:
- kmlshp@126.com
- 邮编:
- 地址:
-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江岸小区白云路761号
- 合作完成单位:
- 曲靖市三木种植有限公司;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三七科学技术研究所; 昆明华曦牧业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瑞丽农业试验推广站
- 单位电话:
- 0871-65198972
- 传真:
- 0871-65198972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 摘要:
- 黄花蒿是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药植物。项目针对人工种植黄花蒿缺乏优良种源和成熟配套的规范化栽培技术,在原有工作基础上,2006年由云南省科技厅立项支持,通过对黄花蒿优良种源选育及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1.引进省内外黄花蒿种质资源32份,并对32份材料植物学、生物学、产量和质量性状进行鉴定评价,创建了一种快速和高效的青蒿素含量液相色谱分析法;并建立了黄花蒿新品种DALP标记分子鉴别技术,不仅适用于新品种分子指纹图谱构建,且为黄花蒿良种真实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2.针对当前黄花蒿栽培种青蒿素含量低,收获季节(8~9月)正值高温多雨,鲜品不易干燥,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的现状,选育出1个优良“元阳种源”,其青蒿素含量达0.813%(最高1.053%);比重庆引进的品种青蒿素含量提高0.2~0.3%;丰产性好,亩产干品209千克/亩(最高373千克/亩);适应性广,收获季节10~11月,避开了雨季,解决了产品干燥易霉变的难题。
3.针对云南省冬春低温干旱的特点,在国内率先建立黄花蒿地膜栽培技术,增产约40%,青蒿素含量增加约0.1%,显著提高了药材产量和品质。目前,此技术已在云南省曲靖地区大面积推广。
4.通过对黄花蒿种植密度、施肥、采收期、病虫害防控等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提出包括育苗、大田栽培技术、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控、产品采收、干燥贮存技术在内的成熟配套规范化栽培技术操作规程(SOP),促进云南省黄花蒿优质高效生产。同时,研究制定了黄花蒿种子、种苗质量标准,提供种植企业、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广应用。
5.发表论文12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发表7篇,SCI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6.2006~2008年在曲靖和昆明累计示范黄花蒿5.7587万亩,其中,核心示范5587亩,带动示范5.2万亩,总产1.1824万吨,产值7095万元。与种植玉米相比,增收1728万元;采用优良种源和地膜栽培,较常规栽培增收3500多万元。秸杆作薪材可节省薪炭费用约806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研究成果有重要创新,成果水平总体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项目的完成不仅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且为相关制药企业提供优质稳定的原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