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新台糖16号引种试验和繁育推广
- 获奖名称:
- 科技进步奖
- 获奖区域:
- 福建省
- 获奖等级:
- 三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林娜; 林一心; 黄瑞平; 潘世明; 林侨明; 杨进城; 张茂才; 林荣杰; 何建河; 林宝娟; 柯焕彬; 刘四新; 杨志民; 柯月华; 戴艺民
- 关键词:
-
引种;
引种试验;
糖;
试验;
推广;
繁育;
- 第一完成单位:
- 福建省农业厅热作技术队
- 获奖时间:
- 2003
- 项目名称:
- 联系人:
- 林娜
- 联系电话:
- 0591-87817463
- 电子邮件:
- cobird@163.net
- 邮编:
- 地址:
-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鼓屏路183号
- 合作完成单位:
- 福建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
- 单位电话:
- 传真: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福建省农业厅
- 摘要:
-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为适应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改变我省甘蔗品种中晚熟比例偏大的现状,满足糖厂对早熟品种的渴望,努力提高蔗农种蔗和糖厂加工效益,1997年项目主持单位与省农业厅签订了“新台糖16号引种试验和繁育推广”项目合同,时间为期四年。并在1999~2000年、2001~2002年两次分别列入国家“九五”第二批、“十五”第一批甘蔗良繁基地建设项目中的主要繁育推广品种。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1997年项目组从广东引进新台糖16号到我省试种。根据1998~2002在我省甘蔗主产区六个县(区)进行5年22点次的对比试验和大面积的生产示范,其性能指标为:新台糖16号平均蔗茎产量达6922公斤,比水田主栽品种新台糖10号6167公斤增产12.24%;新台糖16号榨季平均蔗糖份达15.64%,比新台糖10号15.29%提高0.35%;折亩含糖量新台糖16号达1083公斤,比新台糖10号943公斤增糖14.85%。
在繁育推广过程中,主要采取技术路线办法是:
1、繁育技术
(1)组培快速繁育技术应用。项目执行初期,由于种苗量少,需求量大,通过常规办法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要求。因此,我们开始借助细胞工程中的组培技术手段,实现超速繁育。在以前采用嫩叶、茎尖为材料诱导愈伤组织的工作基础上,应用近几年来发展的熟化技术-以茎尖为材料的芽繁技术。采取无病植株茎的顶端的芽,进行无菌培养-丛芽繁植体的建立-芽的增殖-促根的工厂化组培,生产出50000多株假植苗,提供给基地种植。这种繁育系数是常规办法的15~27倍(按两年三采法繁殖倍数300计算,每20个芽可扩大6000个芽),大大加速了繁育进程,为下一步大面积良种示范和繁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2)采用春繁夏采,夏繁春采,一年两繁的快速繁育技术。
(3)通过边繁育、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相结合的办法,研究引进品种的适应性、生长发育特性及高产成因,总结出符合福建省生产实际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体系。
2、示范推广方法
(1)探索以产业化的运营模式推广新台糖16号。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将蔗农与糖厂作为市场的共同主体。2000年我们与长泰第一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双方共同投资建立繁育基地,所繁育的种苗全部由糖厂负责,采取低价赊给蔗农种植和部分生产资料无息贷款及原料蔗加价收购等优惠政策加以扶持。到2001年春在长泰一糖蔗区已迅速推广至3600多亩,并提供给了福建挺虎制糖有限公司1300多吨的新台糖16号夏繁种苗,使仙游蔗区当年夏繁了 2800多亩,2002年春扩大种植到2.1万亩,占该县种蔗面积的66%。这种与制糖企业紧密结合的良种推广方式,大大提高了甘蔗良种繁育与推广的速度。
(2)在重点蔗区建立新台糖16号繁殖、示范基地。2001年在全省建立了800亩新台糖16号夏繁田,共提供给漳州糖厂、晋江内坑糖厂蔗区3200多吨的优质种苗,使2002年新台糖16号面积迅速地扩大到6.59万亩。2001~2002年在主产区五个县区分别建立了100~300亩新台糖16号高产示范片,平均单产达8~11吨,起到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
(3)着力抓种植大户,形成规模种植。虽然种植甘蔗单位面积效益不是很高,但比较稳;特别是在形成规模种植后,规模效益就体现出来了,种蔗专业户更注重新良种新技术的应用,更注重科学种蔗水平的提高,能够很快接受我们推广的新台糖16号和配套栽培新技术。
(4)举办技术培训班。我们在新蔗区举办短期培训班,结合田头现场参观甘蔗新良种高产示范片,印发配套技术资料10158多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5)争取各级部门在财力、人力、物力的支持。积极主动争取到农业部“九五”第一批、第二批,“十五”第一批国家的糖料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550万元,争取到省计委的配套资金155万元和地县配套资金711.85 万元,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建好甘蔗良种繁育体系。
(6)加强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领导。省里成立甘蔗良繁基地建设项目的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全权负责项目的实施;承担任务的县都成立相应的机构,做到落实责任,明确专人负责,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三、技术创造性与先进性
1、组培快速繁育技术应用。采取无病植株茎的顶端的芽,进行无菌培养-丛芽繁植体的建立-芽的增殖-促根的工厂化组培,繁育系数是常规办法的15~27倍,大大加速了繁育进程。
2、甘蔗良种繁育试验和示范推广机制的创新,促进了蔗糖生产产业化。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改变以往良种繁育只重视蔗农的传统作法,将蔗农与糖厂作为市场的共同主体,把甘蔗良种繁育推广与制糖企业生产需要进行有机的结合,大大加速良种繁育与推广的速度。
3、狠抓规模种植,体现规模效益。虽然新台糖16号产量和糖份比现有的当家品种高,但是一家一户小面积分散种植,经济效益不显著。这几年,在推广新台糖16号中,着力抓规模种植,体现规模效益。
四、技术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引种的新台糖16号1998~2002在我省甘蔗主产区六个县(区)进行多年多点次的对比试验和大面积的生产示范:新台糖16号表现出苗率高、分蘖力强、茎中大、皮硬、抗倒伏、抗风折能力强,对黑穗病和嵌纹病高抗,特别适宜于肥水条件好的水田种植。为了加速推广应用,采取春繁夏采、夏采春繁,一年二繁的快速繁育技术,结合组培快繁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边繁育、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相结合的办法,短短六年时间,到2002年扩大推广到6.59万亩,占全省植蔗面积的30%,推广速度在我省历来所末见。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1997 年至2002年新台糖16号累计推广面积9.04万亩,平均蔗茎产量6922公斤,亩增产蔗量755公斤,总增蔗量68252吨;平均蔗糖份提高(绝对值)0.35%,亩增产糖0.1234吨,总增产糖量11150.672吨,新增产值4520.1852万元,新增利税326.1428万元,产生社会效益达4846.328万元。
存在问题主要是该品种易感梢腐病,下阶段大面积推广应做好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