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冬枣、棉花绿盲蝽生物生态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 获奖名称:
- 科学技术奖
- 获奖区域:
- 山东省
- 获奖等级:
- 三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牛赡光; 王西南; 王清海; 刘幸红; 宋国春; 郭庆宏; 李宪臣; 王艳秀; 段春华; 张淑静; 康智; 童金春
- 关键词:
-
综合防治技术;
棉花;
生态学特性;
技术;
防治;
防治技术;
技术研究;
绿盲蝽;
生物生态学特性;
枣;
综合防治;
生态;
特性;
花;
盲;
综合;
冬枣;
研究;
盲蝽;
生物生态学;
生态学;
生物;
- 第一完成单位:
-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获奖时间:
- 2012
- 项目名称:
- 联系人:
- 秦光华
- 联系电话:
- 0531-88557771;13791060960
- 电子邮件:
- guanghuaqin@163.com
- 邮编:
- 地址:
-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42号
- 合作完成单位:
- 单位电话:
- 0531-88557786
- 传真:
- 0531-88932824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摘要:
- 本项目是山东省科技厅下达的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2007GGB22010),属农林应用科学技术领域。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以昆虫学和植物保护学理论为指导,采用系统论的方法,注重研究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性能指标:
系统调查了绿盲蝽在冬枣、棉花主产区的发生发展规律,确定了其危害特点,评估了其危害程度;摸清了绿盲蝽在冬枣和棉花间的转移危害规律及危害加重的原因。研究了绿盲蝽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明确了绿盲蝽在山东地区一年发生5代,以越冬卵在冬枣剪枝残茬、园中杂草、病残体及浅层土壤中越冬,成虫羽化雌雄比为1.33:1,雌成虫平均累计产卵量为171.82±12.58粒,平均产卵期为31.50±2.04d。研究了绿盲蝽发生期、发生量及发生趋势预测预报技术方法,建立了预测预报模型,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筛选出4种高效低毒复配药剂,在冬枣上防治效果达80%以上,在棉花上防治效果达85%以上,制定了绿盲蝽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提出了印楝素、天然除虫菊素大量提取新方法。建立示范林5000亩,综合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在省级期刊发表科技论文5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受理1项。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近年来,由于转Bt.抗虫棉的大面积种植以及枣棉间作的种植模式,造成绿盲蝽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发生成灾。国内外同类研究主要是其形态特征描述及针对单一作物的一般性防治技术,防治药物主要以对硫磷、甲胺磷等剧毒有机磷农药为主,一旦爆发,难以控制。本项目通过系统调查绿盲蝽在冬枣、棉花上的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明确了绿盲蝽的防治适期;筛选出4种高效低毒的化学与生物药剂,组建了技术成熟的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有效的控制了绿盲蝽对冬枣、棉花的危害,减轻了对高毒化学农药的依赖。
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摸清了绿盲蝽在冬枣、棉花等寄主间的转移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提出了防治绿盲蝽生物农药印楝素、天然除虫菊素2种物质大量提取新方法。
本项目确定了在冬枣、棉花上的防治适期以及防治药物,组建了综合防治规程,每亩投入的药物、劳动力成本很小,可有效控制绿盲蝽危害,提高冬枣、棉花产量,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