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甜茶繁育、栽培与加工技术及其应用
- 获奖名称:
- 科学技术奖
- 获奖区域:
- 福建省
- 获奖等级:
- 三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郑维鹏; 齐清琳; 尤志达; 林如青; 林云青; 王挺良; 郑蓉; 叶剑雄
- 关键词:
-
加工;
技术;
加工技术;
甜茶;
栽培;
茶;
繁育;
- 第一完成单位:
-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获奖时间:
- 2002
- 项目名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0591-87918904
- 电子邮件:
- 邮编:
- 地址:
-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上赤桥35号
- 合作完成单位:
- 福建省林业科学技术推广总站; 德化佳林创新科技开发研究所; 惠安县林业局; 南靖县国营林场; 福建省森林培育与林产品加工利用重点实验室
- 单位电话:
- 0591-87918904;87911429
- 传真:
- 0591-87918904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福建省林业厅
- 摘要:
- 本项目系福建省林业厅下达的科研课题.针对我省余甘树种单一、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差的问题在我省开展甜茶无性繁殖和营造余甘、甜茶混交林,它既形成合理的人工林树种结构,增加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又为发展高、优、创汇林业提供条件;同时,通过对其系列食品的加工研究,提高甜茶和余甘的产品附加值,为山区综合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1.在甜茶组培研究方面,通过对甜茶的组培,在MS基本培养基中附加激素BA0.5mg/L和NAA0.3mg/L,丛芽继代可增殖6~7倍。课题组首次提出的利用甜茶丛芽直接移栽成苗,可缩短繁殖周期25d左右。
2.采用ABT3号生根粉50ppm浸泡枝条24h,掌握11~12月之间扦插,甜茶扦插成活率可达81%,从而可解决甜茶扦插难的问题,在甜茶繁育技术上有较大突破。
3.课题组首次进行了甜茶侧根沙埋育苗技术探讨,提出侧根沙埋育苗是甜茶无性繁殖的最有效途径,侧根沙埋成苗率可达93%以上,培育时间28d左右。
4.首次提出营造余甘、甜茶混交林的经营模式,并建立余甘与甜茶混交林5000亩,它既形成合理的人工林结构,又可明显提高林分的生物多样性。
5.进行了余甘、甜茶两种经济植物深加工研究,开展了速溶甜茶粉、余甘、甜茶复合袋泡茶和甜茶酒等加工研究,使产品增益100%以上,为山区综合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6.通过全面系统研究,项目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采取边研究边推广的原则和系统调查研究,总结出一套甜茶组培、移栽、栽培、加工等组装配套技术。
7.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首先,甜茶适应中低海拔种植,当年种,当年收,仅甜茶叶售价而言,每公斤市场售价20元,每亩每年可收干品150公斤,创产值3000元以上。目前我省余甘混交树种和退耕还林还草需要大量的甜荼种苗,所以,该成果对我省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均潜在着较大的推广前景。
经充分调查、系统研究甜茶组培、枝条扦插、侧根沙埋育苗和甜茶、余甘混交林营造模式及其系列食品加工。通过甜茶组培,在MS基本培养基中附加激素BA0.5mg/L和NAA0.3mg/L,丛芽苗继代可增殖6~7培;采用组培丛芽苗直接移栽成苗,可缩短繁殖周期25d左右;提出用ABT1号生根粉50ppm浸泡枝条24h,掌握11~12月之间扦插,成活率可达81%;采用甜茶侧根沙埋育苗,成苗率可达93%左右;提出一套营造余甘、甜茶混交林模式,建立混交林5000亩,它既形成合理的人工林结构,又可明显提高林分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余甘、甜茶复合袋泡茶加工,选出3种最佳比例配方;开展速溶甜茶粉和甜茶酒等加工研究,使产品增益100%以上,为山区综合开发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