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土壤障碍因素调查及中低产田改良技术示范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区域:
湖北省
获奖等级:
三等奖
主要完成人:
梁华东; 王天巍; 王记安; 丁亨虎; 苏斌; 刘芳; 刘雯; 马有生; 任文海; 周建光; 胡劲红; 巩细民; 余勇; 华丽; 关绍华; 徐祖宏; 童凤林; 金小书; 熊翠华
关键词:
技术示范技术示范低产田土壤障碍低产改良技术中低产田土壤障碍调查改良因素障碍因素
第一完成单位:
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
获奖时间:
2015
项目名称:
联系人:
梁华东
联系电话:
13807163775
电子邮件:
lianghuadong@126.com
邮编: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南路312号
合作完成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孝感市农业科学院; 天门市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局; 浠水县农业局土壤肥料工作站; 竹山县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站; 老河口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随县土壤肥料管理站; 罗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 谷城县土肥站
单位电话:
027-87396205;13807163775
传真:
027-87391391;87395206
网址:
推荐单位(专家):
湖北省农业厅
摘要:
2008年11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水利部《关于湖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批复》(发改农经[2008]2969号)文件下达我省73个退耕还林地区县市区实施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由农业部门实施。主要是通过坡改梯、改土培肥、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等措施建设基本口粮田,解决退耕农户口粮生产问题。项目总规划2008年~2015年实施8年,全省73个县市区,规划建设面积97.5482万亩,规划国家投入专项资金5.8528亿元。每年建设基本口粮田面积16.258万亩,获国家专项投资7316.万元。主要投资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改田改土投入25350.66万元,二是坡改梯投入10740.41万元,三是微型水利设施投入7187.4万元,四是改土培肥投入7937.3万元,五是小型水利设施投入7331.8万元。2009~2014年累计投资 4.3896亿元。 2010年9月1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水利部《关于下达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发改投资[2010]2123号)文件,我省31个县市区实施 该项目。2011年和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水利部相继下达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实施区域扩大为33个县市区。每年建设高产稳产农田48万亩,中央投资资金 2.92亿元,地方配套0.48亿元,合计 3.4亿元。 2009年~2014年间,全省农业部门还承担了中低产田改良、农业综合开发、石漠化治理、酸化土壤治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等有关中低产田改良项目,总投资1.7536亿元,实施规模28.192万亩。 2011年1月~2013年12月,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区小流域道路网络对非点源污染传输过程及分布格局的影响”,编号41001164。 耕地是人们获取粮食以及其它农产品最基础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一切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品种及其配套的栽培技术模式都必须建立在安全、肥沃和协调的耕地之上,才能真正实现高产、优质和高效的目的。耕地质量水平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结构、耕地产出能力及农产品质量。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的耕地是没有意义的,按照湖北省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3亩八等耕地的作物产量只相当于1亩三等耕地的产量。耕地质量水平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村生态环境。党中央十分重视耕地保护,提出了“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重视中低产田改造,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一套适应本国国情的中低产田改造和管理体系,包括投融资制度、运行体制、工程管理、建设技术、配套措施等。国外中低产田改造经验的主要启示:一是选择适合的中低产田改造模式。二是制定中低产田改造总体规划。三是中低产田改造要依法推进。四是发挥政府引导和农民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五是加强对中低产田改造的资金投入,资金投入对中低产田改造至关重要。 中低产田是指土壤中存在一种或多种制约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导致产量相对低而不稳的耕地。类型分渍水潜育型、酸化污染型、缺素培肥型、瘠薄改土型、质地改良型、坡地改梯型等。中低产田改造是通过工程、物理、化学、生物、农艺等措施对中低产田土的障碍因素进行改造,提高中低产田土壤基础地力的过程。 目前我国中低产田的比例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以上。2006年以来,全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路等综合整治,建成了2亿多亩高产稳产农田,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平均亩产提高10%~20%,生产成本普遍降低10%~15%。有力促进了近年来的全国粮食连年增产。 1、统计分析全省土壤主要障碍因素,分为冷浸潜育型、干旱灌溉型、坡地梯改型、瘠薄培肥型、障碍层次型、渍涝排水型、酸化污染型等七个类型。 2、本项目首次在湖北省编制发布了《湖北省中低产田改良集成技术规程》。规定了包含农艺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和土地整理技术在内的6大项23个小项中低产田改良综合技术的技术操作要点及配套措施。 3、本项目首次在湖北省以农艺技术为主,农艺工程技术相结合的进行了因地制宜中低产田改良综合技术集成,形成了七项技术集成模式。 4、有力推动了《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 中低产田既是我省农业生产的最大障碍所在,也是我省农业生产的最大潜力所在。随着《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的贯彻执行,农业生产发展与形势的变化,中低产田改良综合技术的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会占居更加重要的地位。通过项目的实施,研究总结出山区坡耕地改梯增土保水培肥、山丘岗干旱耕地集雨补灌抗旱培肥、山区丘陵浅薄耕地沟垄耕作保土保水培肥、平原湖谷渍涝耕地排水降潜培肥、板结障碍耕地深松改土培肥、土壤酸化耕地治理改良培肥、养分失衡耕地高产稳产平衡施肥改土等七大集成技术模式,并大面积推广应用。该系列集成技术针对性、适应性强,效果十分显著,为我省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耕地提供了成熟的集成技术模式,能有效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续发展其中,山区坡耕地改梯增土保水培肥集成技术模式,全省适宜推广应用面积200万亩;山丘岗干旱耕地集雨补灌抗旱培肥集成技术模式,全省适宜推广应用面积1000万亩;山区丘陵浅薄耕地沟垄耕作保土保水培肥集成技术模式,全省适宜推广应用面积1000万亩;平原湖谷渍涝耕地排水降潜培肥集成技术模式,全省适宜推广应用面积600万亩;板结障碍耕地深松改土培肥集成技术模式,全省适宜推广应用面积1500万亩;土壤酸化耕地治理改良培肥集成技术模式,全省适宜推广应用面积500万亩;养分失衡耕地高产稳产平衡施肥改土集成技术模式,全省适宜推广应用面积2000万亩。,其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中低产田改良技术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009~2014年,应用中低产田改良技术,亩平增产粮食49.15公斤、油料25.83公斤、茶叶74.14公斤、水果142.69公斤、其它作物65.93公斤,亩平增加农产品产量73.61公斤,增产值117.78元。六年累计应用中低产田改良技术面积1465.71万亩,总投资 9.5432亿元,增加农产品10.7891亿公斤,增总产值17.2626亿元,总增纯收入 7.7194亿元,为粮食“十一连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项目核心区土壤有机质平均提高3.8g/kg,速效磷提高1.6mg/kg,速效钾平均提高12.7mg/kg,酸碱度逐步调整到合理水平,土壤障碍因素得到有效治理,耕地质量提高1个等级。植被覆盖率提高,坡耕地水土流失减少,施肥结构得到合理调整,肥料、降水利用率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现代农业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和农村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中低产田改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综合技术推广应用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有限农田的利用率,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经过六年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我们在技术上有突破,应用上有成效,但研究的深度和推广应用的广度方面还有潜力引挖。建议结合国家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逐步建立符合我省区域资源特点的中低产田改良模式,把中低产田改良技术的发展与特色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发展相关中低产田改良综合技术措施,建立完善与市场农业相适应的中低产田改良投资和管理体制,调动农民和社会的积极性,使中低产田改良综合技术的研究应用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无
相关成果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