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鲟鱼人工驯养与繁育关键技术研究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进步奖
获奖区域:
上海市
获奖等级:
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
庄平; 章龙珍; 张涛; 陈亚瞿; 叶维均; BoydKynard; 高露姣; 张征; 陈立侨; 李大鹏; 黄晓荣; 冯广朋; 黄宁宇; 徐彦明; 蓝泽桥; 苏维平; 王正凯
关键词:
人工驯养关键技术关键技术人工鲟鱼研究驯养技术研究繁育
第一完成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04
项目名称:
联系人:
庄平
联系电话:
021-55530921;65683926
电子邮件:
pzhuang@online.sh.cn
邮编:
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300号
合作完成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单位电话:
021-65684690;65683926
传真:
021-65683926
网址:
推荐单位(专家):
摘要:
本项目技术原理如下: 1、确定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影响鲟鱼驯养成活的关键生态因子。通过引进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鲟鱼,运用适宜的水体,采取不同的养殖方式进行商品鱼、亲鱼及其后备亲鱼的饲养,在饲养过程中,研究不同环境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确立鲟鱼养殖的最佳条件; 2、解决幼鲟的开口饵料和食性转化技术。通过研究鲟鱼幼鱼的开口饵料和食性转化技术,提高鲟鱼幼鱼的成活率,使其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同时有利于开展大规模集约化商品鱼养殖; 3、促使鲟鱼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提早性成熟。利用生理、生态方法(控制水温、药物催熟等)强化亲鱼的培育; 4、将培育成熟的亲鱼进行人工催产、繁殖。利用生物孔镜技术对鲟鱼的性腺发育进行连续动态的观测,实现对鲟鱼性腺发育的无损伤鉴别和雌雄鉴别,并开展鲟科鱼类精子的超低温冷冻保存研究; 5、研究全人工繁殖的全套技术; 6、研究鲟科鱼类苗种培育技术。根据鲟科鱼类早期行为生态学特征,制定出高效苗种培育措施,提高早期阶段的存活率; 7、研究鲟鱼类的商品鱼养殖技术和亲鱼培育技术; 8、开展鲟鱼类早期行为生态学研究。通过研究鲟鱼类在早期发育阶段对光照的选择、水深的选择、栖息地底质颜色的选择、穴居行为、洄游习性、昼夜活动节律等,探讨鲟科鱼类个体发育行为学特征与系统进化的关系及地理变迁的过程,制定鲟科鱼类自然繁殖保护的措施,确立人工苗种培育技术和人工增殖放流技术。 鲟鱼作为淡水养殖的一枝新秀,在全国的推广异常迅猛,尤其是其生态适应范围广,养殖成本低,肉质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受到了广大的水产养殖者和消费者的喜爱。加之其外形优美,除了作为食用鱼以外,还可以当作观赏鱼。目前在全国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大面积的迅速推开,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水产养殖新品种像鲟鱼一样迅速而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推广速度如此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但是,在鲟鱼养殖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明显地暴露出了两大制约因素,其一是苗种供求矛盾大,市场需求巨大,而年生产量非常有限;其二是广大的养殖者还没有掌握成熟的养殖技术。由此可见,本研究正是在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开展起来的,有十分广阔而明朗的推广应用前景。 为配合实验研究工作,我们在上海、湖北、广东等地与企业建立了3个不同特色的鲟鱼示范养殖基地,这些基地都是该省(市)最大的鲟鱼养殖基地,也都是世界级规模的鲟鱼养殖基地,其技术示范和推广作用辐射到我国中、南部的10多省市,经统计,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达10亿元,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项研究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正值我国鲟鱼养殖业蓬勃发展的时期,10年前我国的鲟鱼养殖业几乎是空白,而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鲟鱼养殖大国,本项目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本项目对鲟鱼类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采用本项目制定的幼鱼培育、商品鱼养殖及亲鱼的相关培育技术进行鲟鱼的养殖,都能获得高的成活率,制定的网箱养殖、集约化流水养殖、土池养殖等技术适合于不同的地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养殖,应用前景广阔。 本项目中的生物孔镜技术可以运用在对其它名贵珍稀鱼类的无损伤性腺观测和雌雄鉴别,并应用于大多数鱼类中,解决性别鉴定的世界难题。另外,本项目中的早期行为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其它鱼类,合理制定其苗种培育的措施,确立自然繁殖保护措施和人工增殖放流技术等。
相关成果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