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甘孜州藏猪种质特性研究与创新利用
- 获奖名称:
- 科技进步奖
- 获奖区域:
- 四川省
- 获奖等级:
- 三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帅素容; 李平; 朱砺; 蒋忠荣; 白林; 冯卫东; 刘海峰; 吴建平; 李有智; 王丽萍; 李明洲; 方正锋; 杨勇; 蒋岸岸; 任月刚; 余先琼; 余华香; 韩红英; 秦勇; 刘孝兵; 陈康权; 赵永华; 陈勇; 石川
- 关键词:
-
创新利用;
利用;
猪种;
甘;
种质特性;
特性研究;
特性;
种质;
创新;
甘孜州;
猪;
研究;
藏猪;
- 第一完成单位:
- 甘孜藏族自治州畜牧业科学研究所
- 获奖时间:
- 2015
- 项目名称:
- 联系人:
- 李平
- 联系电话:
- 13568693855
- 电子邮件:
- 931025609@qq.com
- 邮编:
- 地址:
- 四川省康定县炉城南路71号
- 合作完成单位:
- 四川农业大学; 稻城县畜牧站; 乡城县畜牧站; 得荣县畜牧站; 四川梅子林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泸定县益禾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
- 单位电话:
- 0836-2838404
- 传真:
- 0836-2838365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甘孜州
- 摘要:
- 藏猪是畜禽品种资源中最具特色的品种之一,农业部于2000年将其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针对藏猪种质特性缺乏系统研究、生产方式原始粗放等问题,通过该项目持续10余年的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
1 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甘孜州藏猪种质资源
摸清了甘孜州藏猪在甘孜藏族自治州18个县的分布、存栏数、体型外貌特征、生产性能、开发利用现状等情况,建成甘孜州藏猪自然保护区3个,其中国家级藏猪保护区(B5101005)1个。保护区内藏猪数量由项目实施初期的6000来头增至现在的20000余头,遗传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
2 开展保种和本品种选育工作,提高了甘孜州藏猪生产性能
制订并实施了《甘孜州藏猪保种方案》和《甘孜州藏猪选育案》,分别在稻城县、康定县建立了藏猪保种场,制订了《藏猪》甘孜州地方标准(DB/T513300.02-2009)和《藏香猪》稻城县地方标准(DB513337/T-01-2010);开展本品种选育,日增重由40g提高到90g,12月龄平均体重由15kg提高到33.45kg,料肉比由5.51∶1降到5.24∶1,全面提高了甘孜州藏猪的生长繁殖性能;确定了甘孜州藏猪作为高档优质肉品、宝贵育种素材、优良实验动物等3个创新利用方向。
3 评价了种质特性,掌握了甘孜州藏猪生长发育规律
甘孜州藏猪生长缓慢,成年体重约40kg;成熟肌纤维面积(1099.83μm2)远小于其它培育猪种和外种猪,屠宰率偏低(62%)、瘦肉率高(50%)、肉质优秀;肌肉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高,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丰富,胆固醇含量低,肌肉营养价值高;甘孜州藏猪体长增长高峰期在2~4月龄,体重、体高增长高峰期均在4~6月龄,内脏器官发育的成熟顺序为肺-胰腺-小肠-肾-肝-心-胃-大肠。这些种质特性决定了甘孜州藏猪耐高寒、缺氧、粗饲的生物学特性。
4 鉴定了6个基因,分析了甘孜州藏猪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
首次鉴定了甘孜州藏猪GH、ESR、Haln、MyoG、MSTN、H-FABP等6个主效基因的结构和多态性,分析了甘孜州藏猪生长、繁殖、胴体、肉质等性状不同于其它猪的遗传基础。GH基因SNP和RFLP丰富,外显子4有独特的变异位点;ESR基因PvuⅡ酶切位点B等位基因占优势(显著高于外种猪),表明甘孜州藏猪具有良好的繁殖潜能;与肉质相关的Haln、MyoG、MSTN、H-FABP等基因研究结果表明,未检测到甘孜州藏猪有应激敏感基因(Haln),MyoG基因Msp I酶切位点和Myf-5基因HinfⅠ酶切位点全是抑制肌纤维变大变粗的纯合基因型,MSTN基因编码区71bp处有独特的A→C突变,H-FABP基因第152位点有独特的T→C突变,且H-FABP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和明显的发育性变化。
5 改变了饲养模式,建立了甘孜州藏猪繁育体系
改变传统的放牧饲养模式,采取合理建制圈栏、规范饲养管理、加强选育等措施,实现了甘孜州藏猪适度规模化圈养;建立了甘孜州藏猪繁育核心场2个、扩繁场5个、扩繁小区共10个,发展商品藏猪养殖示范基地10个、养殖专业合作社45个,建立了包括核心群、扩繁群、商品群的藏猪三级繁育体系。
6 集成了配套养殖技术,形成了甘孜州藏猪保护与生产产业联盟
制订了《藏猪生产技术规程》甘孜州地方标准(DB/T513300.01-2009)和《藏香猪生产技术规程》稻城县地方标准(DB513337/T-02-2010),设计了全进全出的生产工艺和适合不同生理阶段的圈栏,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 2013 2 0168377.9)1项;建立了《甘孜州地区可利用饲料资源营养成分数据库》,研制了独具特色的甘孜州藏猪全价饲料和预混料配方各8个;建立了《甘孜州藏猪肉营养成份数据库》,制订了《藏猪肉》甘孜州地方标准(DB/T513300.03-2009)和《藏香猪肉》稻城县地方标准(DB513337/T-03-2010),研制了藏猪肉干、藏猪肉胶原蛋白香肠、藏猪肉乳化香肠3种试验产品及其加工工艺;构建了“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藏猪产业化生产模式,形成了资源保护与产业化生产联盟。
7 通过成果示范推广,形成了藏族地区独特的高原特色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研究成果在甘孜州藏猪养殖区广泛推广应用,总产值达72352.06万元,总利润达27126.87万元;带动适度规模藏猪养殖户3050户,有效转移了藏区剩余劳动力,促进了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社会稳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改建了畜舍,实现了人畜分居,改善了牧民和家畜居住环境,保障了牧民健康,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8 培养了人才,提高了学术和产业影响
10余年来,成果主要完成人中4人晋升正高级职称、8人晋升副高级职称、4人获得博士学位,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20名;举办配套养殖技术培训会300余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0余份,培训技术人员和养殖能手10000余人次;发表甘孜州藏猪研究论文53篇,其中SCI收录1篇、《畜牧兽医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等业内重要学术期刊10篇、核心期刊16篇,产生了明显的学术影响和产业影响;制订藏猪地方标准6个,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甘孜州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