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香果树原生种群结构及近自然栽培技术研究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区域:
四川
获奖等级:
三等奖
主要完成人:
张小平;万军;余凌帆;王达兵;曹小军;陈安全;隆世良;佘蓉;周厚兰;杨洪忠;张好;毛波勇;牟永强;吴雨峰;尤继勇
第一完成单位: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获奖时间:
2018
项目名称:
香果树原生种群结构及近自然栽培技术研究
联系人:
张小平
联系电话:
13808055819
电子邮件:
510188677@1qq.com
邮编: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星辉西路18号
合作完成单位:
天全县林业局
单位电话:
028-83221662;83226547
传真:
028-83223603
网址:
推荐单位(专家):
省林草局
摘要:
  1、课题来源与背景   《香果树原生种群结构及近自然栽培技术研究》从2013年开始调查、试验和研究工作,历时4年。项目主要依托芦山地震灾后生态修复项目“天全县润楠、香果树和横斑锦蛇极小种群拯救保护项目调查监测、生境营造及技术培训”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自立课题。   香果树为茜草科落叶大乔木,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和中国特有单种属植物,由于野生种群数量少,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本项目研究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香果树种群数量小,有濒临灭绝的危险,亟需进行保护研究;二是芦山地震对天全县香果树资源和生境破坏严重,急需进行生态修复。   2、研究目的与意义   香果树为中国特有种,国外文献未见相关报道。国内在香果树种群结构、种子萌发、育苗技术等方面开展了较多的研究,但在香果树的生境特征研究、濒危原因分析、人工栽培等方面鲜有报道。本研究总体目标是通过香果树资源调查、生境调查和比选、繁育技术研究,全面分析研究香果树濒危原因,形成香果树繁育成套技术,为香果树保护和人工种群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对于地震灾区生态修复、极小种群香果树保护和人工种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主要论点与论据   (1)原生种群结构。以天全县作为调查研究区域,采用访问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原生香果树的种群数量、质量、分布、龄级、径级和群落组成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与评价,摸清了香果树种群资源现状。   (2)适宜生境条件。以原生香果树种群实际生境为调查对象,调查香果树生长的海拔、坡位、坡度、坡向、植被、群落结构、林分条件、郁闭度、灌草盖度、土壤类型、土壤结构、空气湿度、土壤湿度、石砾含量等主要环境因子、生物因子,以及香果树树高、胸径、树冠、生长势以及病虫害等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对香果树生境因子进行量化评定,总结提出了香果树最适生境条件。   (3)香果树致危机制。从环境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等方面对香果树的致危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开花习性、种子特性、种苗发育、需光习性、有害生物为害、分布特性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是香果树致危主要原因。   (4)香果树繁育技术。通过播种、扦插和埋根育苗试验,总结提出了“赤霉素(GA)200ppm浸种处理”的播种育苗最优方案、“6月龄嫩枝+GGR200ppm +夏季(8月上中旬)扦插+蛭石基质+遮荫(75%)+秋季移植”的扦插育苗配套技术,以及“树龄16a-30a+IAA200ppm”的埋根育苗技术。   (5)近自然栽培技术。选定5个适宜香果树栽培的生境大区域,在每个大区(1k㎡)里按照最适生境要求选择100个栽植小区,按照近自然要求确定栽植点位,开展近自然栽培技术试验,总结形成了近自然栽培技术体系。   4、创见与创新   (1)首次以一个县为单元对原生香果树种群结构进行全面调查,对香果树群落从种群数量、种群质量、空间分布、龄级结构、径级结构和群落植物组成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与评价,揭示了香果树作为极小种群的生态特征,摸清了香果树种群资源现状。   (2)首次系统调查和分析了香果树生境条件,总结提出了香果树最适生境条件,即:海拔1000m~1300m+阳坡或半阳坡+坡体下部或溪沟两侧15m以内+土壤湿润且透气性良好+空气湿度85%左右+光照较充足+林分郁闭度低于0.5,为香果树人工种群建设的生境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3)首次系统性地分析评价了香果树致危原因,包括开花习性(始花期长、开花间隔期长、开花植株少)+种子特性(种粒小、种子休眠、种子自然寿命短)+种苗发育习性(种子萌发满、幼苗纤弱、真叶出现晚)+需光习性(幼期需荫庇、成年喜光照)+有害生物为害(叶养分丰富、花色艳丽、果实芳香极易吸引昆虫)+分布特性(溪沟边易受洪涝及地质灾害损坏、林分中地被物厚实种子难以接触土壤)+人为干扰(砍伐利用、造林清除、薪柴利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香果树的濒危,为香果树种群资源保护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基础。   (4)首次总结提出了香果树扦插育苗配套技术,即:6月龄嫩枝+GGR200ppm +夏季(8月上中旬)扦插+蛭石基质+遮荫(75%)+秋季移植(土床),为香果树种苗扩繁提供了技术支撑。   (5)首次系统性提出了香果树近自然栽培技术体系,从最适生境点选择、相似群落选择、清林整地技术和抚育保护等环节进行试验与示范,为香果树人工种群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研究较国内外类似研究更具针对性、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提出的最适生境条件为香果树种群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具有创新性;集成创新的香果树近自然栽培技术体系,具有可操作性。研究成果整体居国内领先水平。   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立足于濒危物种保护,研究与示范推广中建立了香果树繁殖圃2处,采用近自然栽培技术建立香果树人工种群种植示范区14500亩,培训专业人员和农户20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000余份。成果的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6、历年获奖情况   无。   
相关成果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