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呼伦贝尔市主要作物降水利用率和旱作节水技术研究与应用
- 获奖名称:
- 科学技术进步奖
- 获奖区域:
- 内蒙古
- 获奖等级:
- 三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崔文华;苏都;焦玉光;张连云;辛亚军;窦杰凤;平翠枝;张清华;高玉秋;冯丹;刘全贵;王敏;李金龙
- 第一完成单位:
- 呼伦贝尔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获奖时间:
- 2018
- 项目名称:
- 联系人:
- 崔文华
- 联系电话:
- 18504703087
- 电子邮件:
- nmgcwh@163.com
- 邮编:
- 地址:
-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满洲里路12号
- 合作完成单位:
- 单位电话:
- 0470-8257007
- 传真:
- 0470-8257007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呼伦贝尔市科学技术局
- 摘要:
- 结合国家旱作农业示范基地等建设项目的实施,自2000年起,在全市开展了以水分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研究课题。定量分析了1978年至2014年共36年的基础资料,建立了呼伦贝尔市农业投入要素与粮食产量的多元非线性相关数学模型,并对农业投入要素贡献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开展了不同农业生产条件下的降水利用率试验研究,建立了项目区不同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模型,摸清了该区域降水利用率情况及生产潜力。研发了以农艺、农机等综合技术集成的旱作节水技术模式,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 主要技术内容和性能指标如下: 1、开展了呼伦贝尔市主要作物降水利用率与生产潜力的研究,摸清了作物降水利用率指标,建立了呼伦贝尔市岭东农业主产区扎兰屯市和阿荣旗大豆、玉米、小麦和马铃薯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模型。 2、建立了播种面积、化肥、良种等7项主要农业投入要素与粮食产量的多元非线性相关数学模型,并对农业投入要素贡献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1)各要素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①播种面积>②化肥>③良种>④农业科技>⑤农田基本建设>⑥有机肥。 (2)各要素对粮食单产水平的贡献:①化肥>②良种>③农业科技>④农业机械>⑤有机肥。 3、通过多年多点分散的田间试验,开展了不同的农机和农艺措施下1米土体深度的耕地土壤水分演变规律调查研究。对全市5个旗市、26个墒情监测点多年监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利用3S技术将数据图形化展示,分析土壤水分空间格局,直观表达墒情动态分布。在作物生长期实时调查各墒情监测点土壤水分含量,作为墒情与旱情预报的科学依据。 4、制定了呼伦贝尔市农田土壤墒情与旱情等级指标体系。 (1)大豆全生育期需水量330~400m3/亩。大豆耕地土壤相对含水量播种期75%~80%、幼苗期60%~70%、分枝期65%~75%、结荚期75%~85%、鼓粒期65%~70%、成熟期60%~70%时墒情等级为适宜。 (2)玉米全生育期需水量233~267 m3/亩。玉米耕地土壤相对含水量播种期70%~80%、幼苗期60%~70%、拔节期70%~80%、大喇叭口期75%~85%、灌浆期70%~80%、成熟期60%~70%时墒情等级适宜。 (3)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350~500m3/亩。岭西地区小麦耕地土壤相对含水量播种期70%~80%、幼苗期65%~85%、分蘖期70%~85%、拔节期70%~85%、抽穗开花期75%~85%、灌浆期70%~85%、成熟期70%~80%时墒情等级适宜。 (4)马铃薯是需水量较多的作物,岭东地区马铃薯耕地土壤相对含水量播种期50%~70%、幼苗期60%~80%、块茎形成期70%~80%、块茎膨大期70%~80%、成熟期60%~70%时墒情等级适宜。 5、开展了不同农业生产条件下的降水利用率变化试验研究,掌握了机械耕翻、生物覆盖保水增效、深松蓄水保墒、覆膜增水提效等多项技术措 施对农作物产量及降水利用率的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技术措施降水利用率均有提高,增产效果明显。 6、研发了大兴安岭丘陵区旱作农业集成技术模式。 (1)大兴安岭东麓丘陵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大兴安岭东麓丘陵区旱作玉米地膜覆盖生产。主要技术内容包括玉米种植的土壤要求、种子处理、覆膜方法、田间管理和收获等。该模式可提高耕地保墒增墒效应、创造膜下增温效应、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轻土壤的盐碱危害。 (2)大兴安岭东麓丘陵区大豆大垄宽台种植技术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大兴安岭东麓丘陵区以及高寒、干旱、半干旱的旱作大豆的生产种植。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大豆种植的土壤要求、种子处理、耕作方法、田间管理和收获等。该模式基于该地区春旱、地温等特点,采取深松、垄作,可以提高地温,增加土壤库容、保持水分:通过缩小行距,扩大株距的方式,增加群体密度,提高光能利用率:采取分层施肥、精量点播,保证出苗率。 (3)大兴安岭西麓旱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西麓地区,适宜大型机械化作业。主要技术内容包括麦、油轮作种植的土壤要求、种子处理、耕作方法、田间管理和收获等。该模式改革耕作制度,研究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免耕残茬覆盖技术,覆盖度达30%以上时,可减轻土壤侵蚀50%,防风蚀能力提高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