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禾谷多黏菌及其传播的小麦病毒种类、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应用
- 获奖名称: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获奖区域:
- 国家
- 获奖等级:
- 二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陈剑平; 周益军; 陈炯; 程兆榜; 程晔; 侯庆树; 郑滔; 范永坚; 刁春友; 张国彦
- 关键词:
-
综合防治技术;
病毒种类;
技术;
防治;
黏菌;
防治技术;
发生;
小麦;
种类;
传播;
发生规律;
技术应用;
综合防治;
综合;
毒种;
规律;
病毒;
- 第一完成单位: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获奖时间:
- 2005
- 项目名称:
- 联系人:
- 周益军
- 联系电话:
- 0571-86404080
- 电子邮件:
- 邮编:
- 地址:
- 浙江省杭州市石桥路198号
- 合作完成单位: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江苏省植物保护站; 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
- 单位电话:
- 0571-86404080;86404011
- 传真:
- 0571-86404080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农业部
- 来源网站:
-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 来源网址:
- http://www.nosta.gov.cn/
- 摘要:
- 我们针对禾谷多黏菌传小麦病毒这一类世界性重要病害进行了系统研究,完成了国际学术界长期没有很好解决的一系列难题:(1)搞清了该菌生态学、传毒特性、侵染潜力和各发育阶段超微结构特征,在休眠孢子体内首次发现病毒粒子,完善了该菌与其传播的植物病毒内在关系。(2)探明世界范围内由该菌传播的小麦病毒有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土传小麦花叶病毒(SBWMV)、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和土传禾谷类花叶病毒(SBCMV)5种,其中CWMV和SBCMV为本项目鉴定的新种。揭示了这5种病毒基因组全序列、血清学特性、抗原决定簇差异、亲缘和分类关系。建立了病毒快速检测技术体系。首次系统研究了SBWMV和CWMV自发缺失突变过程、环境因子和突变机理,发现病毒缺失突变体不由多黏菌传播这一重要生物学现象,并提出控制此传播特性的相关基因产物。明确我国大面积发生的是WYMV和CWMV,及其发病规律和病毒互作关系,鉴定了这2种病毒不同株系。(3)筛选出首批9个高抗多黏菌的球茎大麦、166个抗WYMV和4个抗CWMV的小麦新抗源,可供抗病育种利用。研究了小麦对WYMV和多黏菌介体的抗性类型和抗性遗传,培育了抗WYMV新品种“仪宁小麦”,鉴定了宁丰小麦、宁麦9号、郑麦9023等10多个小麦品种的抗病性。(4)提出以抗病品种为主,结合轮作换茬,辅以适当迟播和增施返青速效氮肥的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近三年累计在江苏、河南和安徽应用6538万亩次,挽回小麦损失13.11亿元,1992年以来累计应用1.65亿亩次,挽回小麦损失37.7亿元。出版《真菌传播的植物病毒》专著1部,发表论文78篇,其中SCI收录22篇,已被引用119次。测定的病毒序列占国际上已登录的同类病毒序列总数的56.3%。有关成果已获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推动了植物病毒研究和防治的发展,得到国外17位同行专家高度评价,处于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
获奖情况 获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